太极拳的健体养身作用和习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养生专家  时间:2013-01-05 00:00:00  来源: 大众养生网

  据说太极拳的师祖张三丰在创立太极拳时就立下“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的心愿,可见追求身心健康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目标。

 太极拳的健体养生效果和安全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许多参加太极拳运动人都从中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一些长年习练太极拳的人收效甚微。有的人经常关节疼痛,特别是膝关节的疼痛经常复发很难缓解;有的人原有的病症改善不大,有的人仍有新的疾病发生,还有一些人在大赛中获得冠军还得了不治之症!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根本原因是没有“顺其自然”,没有真正遵循太极拳自身的运动规律去习练太极拳。

 首先.是基础没打好。

 怎样学好太极拳?《太极拳之练习谈》说“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招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默记揣摸,而照行之”。就是说要认认真真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去学去练,并在日后的习练过程中细细体悟、提高。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特点的精要概括,是经过几百年来历代太极拳家在实践中反复研习、参悟而总结出来的,是太极拳的“本源”、也是习练太极拳的“纲”。这些基本要求,我们谁都可以说出几条,但真正做到的不多。比如“放松”,拳书说“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你不松开,就有紧张点,就会滞,会不通,长久下来,就会产生积疾。又比如“虚实分明”,要求练拳时身体的重心从一只支撑腿向另一只腿转换时要充分,当身柱从百会穴到尾闾穴都完全落实到支撑腿时,另一只腿才能“轻灵”地提起,如果重心尚未在支撑腿落实就换腿,则会出现“双重”的情况。“双重则滞”,抬腿费劲,重心摇晃;双腿的承重没有得到交换,无法轮番休息,增加了膝关节的负重碾磨。长久下来,承载体重的腰、膝关节就会出现劳损。所以基本功没有练好,错误的动作、姿势形成惯性,迟早会出毛病。

 二.是不注意内养。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练功”指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太极拳很注重内养,强调“运气保身”。打太极拳要求放松慢练,在缓慢的呼吸中大量采纳和积蓄能量;在松静中时时留意自身内部的变化,用意识去导引、调动自身内气,“以吾身固有之元气,运于吾身”,使气机顺转,血脉畅通,身体内外皆得涵养。练拳时如果心浮气燥,急功近利,不在内养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套路花式和跳得高、仆得低等“高难”动作,使有氧运动变成无氧消耗,养身效果一定打折扣。结果恐怕是“一口气”没练好,连“筋骨皮”也要伤。

 三.是运动过度。

 人的生理结构是很科学的,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身体的某些机能失调时,它会自我调节、修复,纠正,以恢复内外平衡。但不管是肢体还是内脏的功能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你使用过度,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要出毛病。常见一些基本功尚未扎实就急于盘低架、为追求比赛好成绩而拼命练习的人叫腿痛,就是因为运动过量。要知道练太极拳套路时,膝关节是在半蹲的状态下负荷体重进行运动,本身运动量就不小,如果每次运动时间都比较长,势必超负荷。而练拳时机体能量的消耗,在低架与高架、运动时间持续的长与短之间,可以相差3—4倍。超负荷加剧了关节周边肌腱与附着骨之间的磨擦,刺激软组织的渗出增多,出现水肿、疼痛等创伤性炎症的症状;在炎症的恢复期,由于关节软骨和肌腱的疤痕增生、韧度下降,变硬变脆,极易在疲劳的情况下继发新的损伤;而机体的代尝性修复又造成部分肌腱组织钙化和软骨下骨质增生(骨刺),加剧了运动中对关节软组织的刺激,使疼痛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从早期的创伤性炎症演变成劳损性骨关节炎。所以在练拳的运动量和时间上一定要掌握好适宜的“度”。

 四.是不注意练拳全过程的放松和整理。

 不管是做什么运动,都要注意“静——动——静”的适应调节。很多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前要做好准备运动,拉拉肌肉,活动一下关节,要不打起拳来周身僵硬,很不舒服。但是人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其实在运动间隙中适当的拍打可以及时舒缓肌肉的疲劳,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关节的保护作用;运动后充分的拍打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时给组织器官补充营养,并清除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减少其在组织器官中堆积,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代谢中产生的酸性代谢废物会随血液流转全身,刺激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加速其衰老,降低其正常功能和免疫力。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运动后会感觉疲劳不堪。时间长了,一些受累的关节和脏器会逐渐老化而发生病变。所以,不能让运动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淤积体内,否则将遗害无穷。

 五.是不注意规避外界不良因素。

 拳经对太极拳练习场所是很有讲究的,认为不宜在烈风下或阴湿霉气场所练拳。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松静缓慢的运动,人一放松,全身毛孔自然打开,寒气和霉气很易入侵腠理,损伤脏腑,罹患疾病。烈风中练拳后如果没有及时把汗擦干,又随便减衣,极易感受风寒。

 如何纠正存在问题

 知道了问题所在,纠正就好办了。

 首先是打好基础。

 俗话说:“立志要高,入门须正”。真正要想学好太极拳,就必须找相对正规的教学机构和好的老师,一入门就要扎扎实实按照基本要领去做,打好基础。乱跟乱练,贪多求新是绝对练不好太极拳的,到时出了毛病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作为太极拳推广者的“师”则要认真地去“体悟”太极拳的各项基本要求,真正明了这些基本要领、基本拳理、套路要求和动作规范等,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清晰的讲解和示范。不要将教学浮于套路的表面形式上。如果为师者自己都不熟习太极拳的各项基本要求,自己都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你的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体现不出太极拳的神安体静、柔和舒缓、轻灵沉稳、刚柔相济这些特点,你打的其实就不是太极拳。“如此辈者,以讹传讹,必致自误误人”。

 二.是重视运动安全,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

 先是要做好运动前的放松,用拍打、牵拉和转动关节把身上的一些紧张点活动开;在套路开始前要先松静站立一会,用意识指导自己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自然松开,按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调调身,让呼吸平缓下来才开始动作。在练拳的间隙可穿插一些放松,拍拍运动中受力比较多的肌肉,喝点水及时补充身体的水容量,以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而运动后则要进行彻底放松整理。要拍打全身,特别是负荷重的关节周边的肌肉群,以松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再是循经拍打,扣击相关穴位;点揉“阿是穴”,按摩紧张点,使经络通畅,气血畅行起来,及时清理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消除机体疲劳。也可以用变换运动方式来进行调节,如跑跑步,踢踢毽,以缓解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静力负荷。总之,尽量调理到自己感觉最舒适的自然状态结束运动最好。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要注意保护伤痛部位,平时注意防寒保暖,运动时戴上护腰、护膝、护肘等加以防护。有伤痛一定要减少运动量,并尽量避免这些部位负重运动。放松时不能直接击拍伤痛部位,防止伤上加伤。要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慢慢活动伤痛部位的关节,揉开紧张点,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腔的营养供给。有一种传统功法叫“铁打罗布衫”,就是在每次练功后都进行全身拍打,让运动中产生的浊气、疲劳之气随拍打逸出体外,排散出去;让运动中采纳的能量畅行全身,最后养于丹田。可见老前辈们是很重视运动后的放松整理的。

 三.是要掌握适当的“度”。

 每次练习时要注意“点到即止”。当关节和肌肉有明显牵拉和酸、胀的感觉时可暂行停止,做下调节放松,舒缓一下再慢慢恢复活动。每次练习的时间以一个小时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适度的运动量是运动中和运动后测脉搏110-130左右,练完自觉神清体舒,不会气喘。如果练习中感到心烦、无力,练后感觉心悸、头晕、周身疲惫,则是运动量过了,应中止运动,及时作适当的调理放松。

 四.是选择适当的练习场地。

 如能在植被丰富、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下练拳,会有“天人合一”的愉悦感。场地的大小、室内室外其实都可以不拘,场地小可以站站桩,练练走动不大的基本动作和基础套路;但在空气流通处练拳要注意避烈风,在阴生植物多的地方则要注意避阴霉湿气;尽量避开噪音大、烟尘多、人气污浊的埸所,免得干扰心境,影响锻炼的效果。 目前太极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据说太极拳的师祖张三丰在创立太极拳时就立下“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的心愿,可见追求身心健康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目标。

 太极拳的健体养生效果和安全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许多参加太极拳运动人都从中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一些长年习练太极拳的人收效甚微。有的人经常关节疼痛,特别是膝关节的疼痛经常复发很难缓解;有的人原有的病症改善不大,有的人仍有新的疾病发生,还有一些人在大赛中获得冠军还得了不治之症!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根本原因是没有“顺其自然”,没有真正遵循太极拳自身的运动规律去习练太极拳。

 首先.是基础没打好。

 怎样学好太极拳?《太极拳之练习谈》说“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招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默记揣摸,而照行之”。就是说要认认真真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去学去练,并在日后的习练过程中细细体悟、提高。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特点的精要概括,是经过几百年来历代太极拳家在实践中反复研习、参悟而总结出来的,是太极拳的“本源”、也是习练太极拳的“纲”。这些基本要求,我们谁都可以说出几条,但真正做到的不多。比如“放松”,拳书说“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你不松开,就有紧张点,就会滞,会不通,长久下来,就会产生积疾。又比如“虚实分明”,要求练拳时身体的重心从一只支撑腿向另一只腿转换时要充分,当身柱从百会穴到尾闾穴都完全落实到支撑腿时,另一只腿才能“轻灵”地提起,如果重心尚未在支撑腿落实就换腿,则会出现“双重”的情况。“双重则滞”,抬腿费劲,重心摇晃;双腿的承重没有得到交换,无法轮番休息,增加了膝关节的负重碾磨。长久下来,承载体重的腰、膝关节就会出现劳损。所以基本功没有练好,错误的动作、姿势形成惯性,迟早会出毛病。

 二.是不注意内养。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练功”指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太极拳很注重内养,强调“运气保身”。打太极拳要求放松慢练,在缓慢的呼吸中大量采纳和积蓄能量;在松静中时时留意自身内部的变化,用意识去导引、调动自身内气,“以吾身固有之元气,运于吾身”,使气机顺转,血脉畅通,身体内外皆得涵养。练拳时如果心浮气燥,急功近利,不在内养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套路花式和跳得高、仆得低等“高难”动作,使有氧运动变成无氧消耗,养身效果一定打折扣。结果恐怕是“一口气”没练好,连“筋骨皮”也要伤。

 三.是运动过度。

 人的生理结构是很科学的,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身体的某些机能失调时,它会自我调节、修复,纠正,以恢复内外平衡。但不管是肢体还是内脏的功能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你使用过度,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要出毛病。常见一些基本功尚未扎实就急于盘低架、为追求比赛好成绩而拼命练习的人叫腿痛,就是因为运动过量。要知道练太极拳套路时,膝关节是在半蹲的状态下负荷体重进行运动,本身运动量就不小,如果每次运动时间都比较长,势必超负荷。而练拳时机体能量的消耗,在低架与高架、运动时间持续的长与短之间,可以相差3—4倍。超负荷加剧了关节周边肌腱与附着骨之间的磨擦,刺激软组织的渗出增多,出现水肿、疼痛等创伤性炎症的症状;在炎症的恢复期,由于关节软骨和肌腱的疤痕增生、韧度下降,变硬变脆,极易在疲劳的情况下继发新的损伤;而机体的代尝性修复又造成部分肌腱组织钙化和软骨下骨质增生(骨刺),加剧了运动中对关节软组织的刺激,使疼痛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从早期的创伤性炎症演变成劳损性骨关节炎。所以在练拳的运动量和时间上一定要掌握好适宜的“度”。

 四.是不注意练拳全过程的放松和整理。

 不管是做什么运动,都要注意“静——动——静”的适应调节。很多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前要做好准备运动,拉拉肌肉,活动一下关节,要不打起拳来周身僵硬,很不舒服。但是人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其实在运动间隙中适当的拍打可以及时舒缓肌肉的疲劳,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关节的保护作用;运动后充分的拍打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时给组织器官补充营养,并清除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减少其在组织器官中堆积,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代谢中产生的酸性代谢废物会随血液流转全身,刺激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加速其衰老,降低其正常功能和免疫力。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运动后会感觉疲劳不堪。时间长了,一些受累的关节和脏器会逐渐老化而发生病变。所以,不能让运动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淤积体内,否则将遗害无穷。

 五.是不注意规避外界不良因素。

 拳经对太极拳练习场所是很有讲究的,认为不宜在烈风下或阴湿霉气场所练拳。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松静缓慢的运动,人一放松,全身毛孔自然打开,寒气和霉气很易入侵腠理,损伤脏腑,罹患疾病。烈风中练拳后如果没有及时把汗擦干,又随便减衣,极易感受风寒。

 如何纠正存在问题

 知道了问题所在,纠正就好办了。

 首先是打好基础。

 俗话说:“立志要高,入门须正”。真正要想学好太极拳,就必须找相对正规的教学机构和好的老师,一入门就要扎扎实实按照基本要领去做,打好基础。乱跟乱练,贪多求新是绝对练不好太极拳的,到时出了毛病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作为太极拳推广者的“师”则要认真地去“体悟”太极拳的各项基本要求,真正明了这些基本要领、基本拳理、套路要求和动作规范等,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清晰的讲解和示范。不要将教学浮于套路的表面形式上。如果为师者自己都不熟习太极拳的各项基本要求,自己都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你的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体现不出太极拳的神安体静、柔和舒缓、轻灵沉稳、刚柔相济这些特点,你打的其实就不是太极拳。“如此辈者,以讹传讹,必致自误误人”。

 二.是重视运动安全,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

 先是要做好运动前的放松,用拍打、牵拉和转动关节把身上的一些紧张点活动开;在套路开始前要先松静站立一会,用意识指导自己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自然松开,按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调调身,让呼吸平缓下来才开始动作。在练拳的间隙可穿插一些放松,拍拍运动中受力比较多的肌肉,喝点水及时补充身体的水容量,以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而运动后则要进行彻底放松整理。要拍打全身,特别是负荷重的关节周边的肌肉群,以松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再是循经拍打,扣击相关穴位;点揉“阿是穴”,按摩紧张点,使经络通畅,气血畅行起来,及时清理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消除机体疲劳。也可以用变换运动方式来进行调节,如跑跑步,踢踢毽,以缓解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静力负荷。总之,尽量调理到自己感觉最舒适的自然状态结束运动最好。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要注意保护伤痛部位,平时注意防寒保暖,运动时戴上护腰、护膝、护肘等加以防护。有伤痛一定要减少运动量,并尽量避免这些部位负重运动。放松时不能直接击拍伤痛部位,防止伤上加伤。要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慢慢活动伤痛部位的关节,揉开紧张点,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腔的营养供给。有一种传统功法叫“铁打罗布衫”,就是在每次练功后都进行全身拍打,让运动中产生的浊气、疲劳之气随拍打逸出体外,排散出去;让运动中采纳的能量畅行全身,最后养于丹田。可见老前辈们是很重视运动后的放松整理的。

 三.是要掌握适当的“度”。

 每次练习时要注意“点到即止”。当关节和肌肉有明显牵拉和酸、胀的感觉时可暂行停止,做下调节放松,舒缓一下再慢慢恢复活动。每次练习的时间以一个小时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适度的运动量是运动中和运动后测脉搏110-130左右,练完自觉神清体舒,不会气喘。如果练习中感到心烦、无力,练后感觉心悸、头晕、周身疲惫,则是运动量过了,应中止运动,及时作适当的调理放松。

 四.是选择适当的练习场地。

 如能在植被丰富、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下练拳,会有“天人合一”的愉悦感。场地的大小、室内室外其实都可以不拘,场地小可以站站桩,练练走动不大的基本动作和基础套路;但在空气流通处练拳要注意避烈风,在阴生植物多的地方则要注意避阴霉湿气;尽量避开噪音大、烟尘多、人气污浊的埸所,免得干扰心境,影响锻炼的效果。
 目前太极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据说太极拳的师祖张三丰在创立太极拳时就立下“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的心愿,可见追求身心健康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目标。

 太极拳的健体养生效果和安全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许多参加太极拳运动人都从中获益匪浅。但是也有一些长年习练太极拳的人收效甚微。有的人经常关节疼痛,特别是膝关节的疼痛经常复发很难缓解;有的人原有的病症改善不大,有的人仍有新的疾病发生,还有一些人在大赛中获得冠军还得了不治之症!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根本原因是没有“顺其自然”,没有真正遵循太极拳自身的运动规律去习练太极拳。

 首先.是基础没打好。

 怎样学好太极拳?《太极拳之练习谈》说“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招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默记揣摸,而照行之”。就是说要认认真真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去学去练,并在日后的习练过程中细细体悟、提高。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特点的精要概括,是经过几百年来历代太极拳家在实践中反复研习、参悟而总结出来的,是太极拳的“本源”、也是习练太极拳的“纲”。这些基本要求,我们谁都可以说出几条,但真正做到的不多。比如“放松”,拳书说“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你不松开,就有紧张点,就会滞,会不通,长久下来,就会产生积疾。又比如“虚实分明”,要求练拳时身体的重心从一只支撑腿向另一只腿转换时要充分,当身柱从百会穴到尾闾穴都完全落实到支撑腿时,另一只腿才能“轻灵”地提起,如果重心尚未在支撑腿落实就换腿,则会出现“双重”的情况。“双重则滞”,抬腿费劲,重心摇晃;双腿的承重没有得到交换,无法轮番休息,增加了膝关节的负重碾磨。长久下来,承载体重的腰、膝关节就会出现劳损。所以基本功没有练好,错误的动作、姿势形成惯性,迟早会出毛病。

 二.是不注意内养。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练功”指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太极拳很注重内养,强调“运气保身”。打太极拳要求放松慢练,在缓慢的呼吸中大量采纳和积蓄能量;在松静中时时留意自身内部的变化,用意识去导引、调动自身内气,“以吾身固有之元气,运于吾身”,使气机顺转,血脉畅通,身体内外皆得涵养。练拳时如果心浮气燥,急功近利,不在内养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套路花式和跳得高、仆得低等“高难”动作,使有氧运动变成无氧消耗,养身效果一定打折扣。结果恐怕是“一口气”没练好,连“筋骨皮”也要伤。

 三.是运动过度。

 人的生理结构是很科学的,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身体的某些机能失调时,它会自我调节、修复,纠正,以恢复内外平衡。但不管是肢体还是内脏的功能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你使用过度,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要出毛病。常见一些基本功尚未扎实就急于盘低架、为追求比赛好成绩而拼命练习的人叫腿痛,就是因为运动过量。要知道练太极拳套路时,膝关节是在半蹲的状态下负荷体重进行运动,本身运动量就不小,如果每次运动时间都比较长,势必超负荷。而练拳时机体能量的消耗,在低架与高架、运动时间持续的长与短之间,可以相差3—4倍。超负荷加剧了关节周边肌腱与附着骨之间的磨擦,刺激软组织的渗出增多,出现水肿、疼痛等创伤性炎症的症状;在炎症的恢复期,由于关节软骨和肌腱的疤痕增生、韧度下降,变硬变脆,极易在疲劳的情况下继发新的损伤;而机体的代尝性修复又造成部分肌腱组织钙化和软骨下骨质增生(骨刺),加剧了运动中对关节软组织的刺激,使疼痛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从早期的创伤性炎症演变成劳损性骨关节炎。所以在练拳的运动量和时间上一定要掌握好适宜的“度”。

 四.是不注意练拳全过程的放松和整理。

 不管是做什么运动,都要注意“静——动——静”的适应调节。很多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前要做好准备运动,拉拉肌肉,活动一下关节,要不打起拳来周身僵硬,很不舒服。但是人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整理放松。其实在运动间隙中适当的拍打可以及时舒缓肌肉的疲劳,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关节的保护作用;运动后充分的拍打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时给组织器官补充营养,并清除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减少其在组织器官中堆积,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代谢中产生的酸性代谢废物会随血液流转全身,刺激组织细胞的细胞膜,加速其衰老,降低其正常功能和免疫力。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运动后会感觉疲劳不堪。时间长了,一些受累的关节和脏器会逐渐老化而发生病变。所以,不能让运动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淤积体内,否则将遗害无穷。

 五.是不注意规避外界不良因素。

 拳经对太极拳练习场所是很有讲究的,认为不宜在烈风下或阴湿霉气场所练拳。因为太极拳是一种松静缓慢的运动,人一放松,全身毛孔自然打开,寒气和霉气很易入侵腠理,损伤脏腑,罹患疾病。烈风中练拳后如果没有及时把汗擦干,又随便减衣,极易感受风寒。

 如何纠正存在问题

 知道了问题所在,纠正就好办了。

 首先是打好基础。

 俗话说:“立志要高,入门须正”。真正要想学好太极拳,就必须找相对正规的教学机构和好的老师,一入门就要扎扎实实按照基本要领去做,打好基础。乱跟乱练,贪多求新是绝对练不好太极拳的,到时出了毛病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作为太极拳推广者的“师”则要认真地去“体悟”太极拳的各项基本要求,真正明了这些基本要领、基本拳理、套路要求和动作规范等,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清晰的讲解和示范。不要将教学浮于套路的表面形式上。如果为师者自己都不熟习太极拳的各项基本要求,自己都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你的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体现不出太极拳的神安体静、柔和舒缓、轻灵沉稳、刚柔相济这些特点,你打的其实就不是太极拳。“如此辈者,以讹传讹,必致自误误人”。

 二.是重视运动安全,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

 先是要做好运动前的放松,用拍打、牵拉和转动关节把身上的一些紧张点活动开;在套路开始前要先松静站立一会,用意识指导自己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自然松开,按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调调身,让呼吸平缓下来才开始动作。在练拳的间隙可穿插一些放松,拍拍运动中受力比较多的肌肉,喝点水及时补充身体的水容量,以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而运动后则要进行彻底放松整理。要拍打全身,特别是负荷重的关节周边的肌肉群,以松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再是循经拍打,扣击相关穴位;点揉“阿是穴”,按摩紧张点,使经络通畅,气血畅行起来,及时清理运动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尽快消除机体疲劳。也可以用变换运动方式来进行调节,如跑跑步,踢踢毽,以缓解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静力负荷。总之,尽量调理到自己感觉最舒适的自然状态结束运动最好。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要注意保护伤痛部位,平时注意防寒保暖,运动时戴上护腰、护膝、护肘等加以防护。有伤痛一定要减少运动量,并尽量避免这些部位负重运动。放松时不能直接击拍伤痛部位,防止伤上加伤。要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慢慢活动伤痛部位的关节,揉开紧张点,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腔的营养供给。有一种传统功法叫“铁打罗布衫”,就是在每次练功后都进行全身拍打,让运动中产生的浊气、疲劳之气随拍打逸出体外,排散出去;让运动中采纳的能量畅行全身,最后养于丹田。可见老前辈们是很重视运动后的放松整理的。

 三.是要掌握适当的“度”。

 每次练习时要注意“点到即止”。当关节和肌肉有明显牵拉和酸、胀的感觉时可暂行停止,做下调节放松,舒缓一下再慢慢恢复活动。每次练习的时间以一个小时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适度的运动量是运动中和运动后测脉搏110-130左右,练完自觉神清体舒,不会气喘。如果练习中感到心烦、无力,练后感觉心悸、头晕、周身疲惫,则是运动量过了,应中止运动,及时作适当的调理放松。

 四.是选择适当的练习场地。

 如能在植被丰富、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下练拳,会有“天人合一”的愉悦感。场地的大小、室内室外其实都可以不拘,场地小可以站站桩,练练走动不大的基本动作和基础套路;但在空气流通处练拳要注意避烈风,在阴生植物多的地方则要注意避阴霉湿气;尽量避开噪音大、烟尘多、人气污浊的埸所,免得干扰心境,影响锻炼的效果。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养生食疗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 饮食
  • 偏方
  • 减肥
  • 美容

热门精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