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方法

作者:养生小编  时间:2016-09-22 15:23:04  来源: 大众养生网

大多数人得了正常颅压脑积水,所以在一些纯聚会的场合,这是最容易传染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你要注意一下的。

  一、治疗

  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基本发病机制是脑脊液循环途径阻塞,脑脊液聚积于脑室系统。从理论上讲,分流手术会有一定临床效果。目前,多以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为首选,而脑室右心房分流术只有在病人因腹部病变不适合行腹腔分流时才实行,其他的分流术临床应用甚少。根据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脑压特点,选择60~90mmH2O中压分流管为宜。术前应对分流效果做出估计,谨慎评价手术指征,达到手术最大效果。

  1、正常颅压脑积水治疗的一般过程:对痴呆、步态不稳、尿失禁和脑室扩大或只有步态不稳和脑室扩大的病人腰穿,如脑脊液压力高于24kPa(180mmH2O),无需进一步检查,可行分流手术;抽出20ml以上脑脊液,如走路不稳好转,则可行分流手术,症状不改善,则另行考虑;24h颅内压监测,如有搏动性升高活动优势,可行分流手术;如腰穿灌注试验阳性或放射性核素和碘苯酯等脑脊液动力检查,脑室没能显影,则可行分流治疗。

  2、分流指征判定

  (1)临床症状评价:走路不稳是评价分流效果的重要指征。步态不稳先于智力障碍者,对分流手术反应良好,而单纯以智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者,分流效果较差。有人认为,有74%的走路不稳者分流后可恢复,并把走路不稳作为正常颅压脑积水分流指征的基本条件,87.5%病人分流后症状明显恢复。也有作者将脑室扩大和步态不稳作为分流的标准,83%的病人在分流后可取得良好效果。

  (2)颅压测定:正常颅压脑积水病人几次腰穿测压均在正常值上限者,24h连续监测颅压有波动性升高或腰穿放液后病人症状改善者,分流后多有明显的效果。有报道连续性监测颅内压有B波频繁活动,24hB波活动多于50%者,分流术后可明显改善症状。

  (3)腰椎灌注试验:以腰椎穿刺连接一个三通管,管的两头分别接压力连续描记仪和注射器,以脑脊液正常分泌2倍的速度(每分钟约1.5ml)向腰部蛛网膜下腔注入盐水,正常时压力上升每分钟不高于20mmH2O,而正常颅压脑积水因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阻塞和吸收功能减退,其压力上升高于此值。也用腰穿灌注同时做脑室引流方法预测分流术效果,其方法是先做侧脑室穿刺置管确定脑脊液流出初压,然后以该压力值向腰穿灌注生理盐水,如果脑脊液流出阻力大于每分钟每毫米汞柱12.5ml,则分流术可有较好效果。

  (4)头颅CT扫描:脑沟变浅,脑回缩小,蛛网膜下腔不宽,而脑室扩大明显和脑室周围水肿严重者分流后效果明显。

  3、分流失败分析:对正常颅压脑积水选择合适压力的分流管至关重要,只有分流后使脑压尽可能降低才能达到脑室缩小、症状改善的效果。但脑压下降过度则会引起术后一些合并症:

  (1)硬膜下积液:分流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机制有:①分流后因颅压下降,由于虹吸效应引起颅压持续下降或皮质小静脉撕裂;②分流管压力过低使颅压下降太低;③脑脊液沿分流管周围渗入蛛网膜下腔。

  预防方法:应选择合适压力和附有抗虹吸装置的分流管,术中封闭分流周围的蛛网膜下腔防止脑脊液外渗。也有人提出,分流后的硬膜下积液并非与分流后虹吸现象和沿分流管外渗有关,硬膜下积液多发生在腰椎腹腔分流后和分流脑室的对侧,80%的病情可得到缓解。如CT扫描显示脑室扩大或有临床症状加重,则需结扎或更换较高压力分流管。

  (2)分流不足:分流后脑室缩小不明显或临床症状不缓解提示分流不足,可用腰穿测压估计分流功能,如果脑脊液的压力接近分流管的压力,可推测分流管功能正常。此时,如脑室仍扩大,临床症状不改善,可换低压分流管。另外,正常颅压脑积水由于脑损伤的病因不同,并且是某些疾病过程的最后结果,有些病人因分流不足或分流过度而加重病情,因此,分流失败并不可认为原始诊断有误。除此以外,尚有以下合并症:分流管阻塞或分流无效、感染、引流过度引起的硬膜下血肿、癫痫和脑内血肿等。

  二、预后

  一般而言,对有明确病因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外伤、颅脑手术后发病者,比非明确病因者手术效果好;病程短者(半年以内)比病程长者效果好;年轻者比年老者手术效果好。通过腰穿或颅内压监测来评价分流效果,以确定颅压是否下降。3个月后复查CT,如症状无改善,脑室仍扩大,则可考虑更换较低压分流管。

正常颅压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疾病,虽然在现代医疗条件,可以经过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是老话说的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即使身体开始康复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一下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养生食疗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 饮食
  • 偏方
  • 减肥
  • 美容

热门精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