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清净无为

作者:养生专家  时间:2013-10-02 00:00:00  来源: 大众养生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变成为人们最大的期盼,掀起了一阵养生热潮。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就是: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净。

 

1.“和”、“乐”的心理养生价值及快乐的内涵

俗话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笑口常开则青春常在。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是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要想健康无病,必须情志调和,保持心情快乐。“和”即阴阳平和,形与神俱,内外协调,人我融洽,天地人道通为一,内心没有过度的欲求。“乐”即心灵宁静,精神自由,情志愉悦,处世不苟,荣辱不惊,寂寞时遗世独立而无忧无惧,得意时如登春台而不傲于物。和是乐的基础,乐是和的结果。和是体,乐是用。心不能和则意不能乐。无论内心的善良、开阔的心胸,还是心灵的纯净,都要以内心的平和与心情的快乐为基础,所以,养生就是养“和”,养“和”就是养“乐”。心和意乐之于健康乃是第一要义,内心常保快乐即是养生的根本法要。

2.传统哲学的人生和、乐要义与养生功能

张其成先生认为,中华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非“和”莫属,无论是大同天下还是小康社会,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们获得幸福快乐。传统哲学对于快乐有着很完美的阐释,能够给予我们获得快乐的智慧。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主体的儒道佛三家,都是一种“人生的学问”、“生命的学问”,都是通过生命的自觉的修养,达到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2],使各种矛盾关系处于和谐、协调或平衡,就可以精神上“恬淡虚无”、情志上“清静安和”、内心里“虚静为保”、行为上“无营众物”,从而使人得以无欲无求或欲望淡泊、健康快乐。事实上,传统哲学对于快乐和获得快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共同点,即无论是儒家佛家道家还是医家,都不认为满足欲望就能达到快乐。#p#分页标题#e#

3.儒家的中和位育之道与安所遂生之乐

儒家认为“中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各安其份,各安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男女女,各得其所,各遂其生,不要“过犹不及”,能够“乐天知命”,就是中和[3],达到中和即是快乐。所以素有寻孔颜之乐处之说。孔子曾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颜之乐,所乐者何,实际上并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似乎所乐者甚多,无所不乐,无事不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也许这才是儒者快乐的最佳注脚。北宋大儒程颢有首诗歌道:“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宠辱不惊,贵贱一心,顺处自然,安所遂生,万事万物即可自得自生而乐生生乐。

4.佛家的离欲保和之道与涅磐寂静之乐

佛家认为诸行无常,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故人人都应当修行,而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即使死也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在佛教看来,除了生老病死,亲朋友人之间的别离,与冤家对头或厌恶之人的相会,有所欲求而不能得到实现,以及眼观美色、耳闻佳音、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细软等各种欲望的炽盛,都是人生痛苦的根源[4],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明了“四圣谛”与“八正道”,坚持“五戒十善”与“六度万行”,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超越生命的外在假象,追求生命本质的永恒,才能保持心境的和乐圆明而远离物欲的诱惑,久久行之即可涅磐寂静,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获得极乐,不仅生能幸福,死亦往生净土获得诸多快乐。宋代黄龙慧开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诗即是佛家快乐境界的写照。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勘破人、我、众生、寿者的名相,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万法归心。一花一菩提,一叶一如来。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惯看秋月春风,同于大化,即是极乐。#p#分页标题#e#

5.道家的自然至和之道与清静无为之乐

道家对于快乐的态度则十分为超然,他们否认“苦”和“乐”的差别,认为苦乐并生,有苦才有乐,苦中才有乐,所以不求乐,自然无苦,无苦即是乐,至乐无乐。老子说,“婴儿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就是说,生命的本质是自然,万物和人的都是自然的表现。只要人有身体的存在,病患就不可避免,若是无身,自然无病,然而无身难以企及,所以老子告诫大家,“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致虚极,守静笃”,才是常保快乐的长生久视之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庄子·秋水》也指出“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懂得这样的道理,就能弱小而不觉得有所缺乏,强大而不觉得有多优越,处于遥远的穷乡僻壤而不觉得烦闷,得到而不喜悦,失去而不忧愁,活着而不觉得是一种快乐,死了而不觉得是一种灾祸,这样,才能役物而不为物役,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庄子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至乐》)在庄子看来,最大的快乐是保持自身存活的状态,而自身存活状态保持的最佳方式是无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相化。” (《庄子·至乐》) 自然无为才是万物生化长养的根本原因。所以,《庄子·天道》曰:“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长寿矣”。“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尊,朴素而天下无人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才能心如明镜,照察天地万物,才是处世待物的最佳状态,才能获得不依赖于外物和他人的自在至乐之境。“味无味,事无事,为无为”,“至乐活生,唯无为几存。”(《庄子·至乐》)才能做到心灵质朴,思想纯真,内心安足快乐。反之,放纵欲望,不知满足,贪得无厌就会生出大祸患[5]。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会感受到恒久的快乐而不会受辱,知道有所不为和适可而止的人才不会有危险,才能获得健康长寿的快乐。#p#分页标题#e#

6.中医的阴阳平和之道与阴平阳秘之乐

医家对于快乐的看法跟道家有点相似。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即获得快乐和健康的必由之路,是阴阳平和,吃得香,睡得甜,无所谓衣服的华美,安享于久远的风俗,不在乎贵贱贫富的差距。减损意志,减少欲望,心地安闲,不患得患失,“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就能够达到体内气机和畅,情志和欲望才能按其本然状态自然相适[6]。这样,我们的眼睛才能不被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吸引,心灵才能不被过度的嗜欲所诱惑,行为才能不为外物所扰而合于道的要求,寿享百岁而行动劳作无所不便,获得健康自在而快乐无穷,志意愉悦而内心安和。反之,如果随心所欲,不知满足,患得患失,放纵自己,必然精气耗散竭尽,“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汤液醪醴论》)。不仅不会得到快乐,而且损伤元气而不能培补恢复,导致脏腑衰竭、病患加身而失去健康,最终神去身坏而减损寿命。所以,懂得养生的人,就应当效法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积精全神,适度满足世俗的嗜欲,不生气也不发怒,行为不乖离于世俗,身体不被劳累,內心没有忧患,顺从于阴阳四时气候环境的变化,方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就不会很快衰败,精神就不会过度耗散,就会心灵旷达而气机调畅,正气内存而病邪难干,得到真正长久的健康和快乐。#p#分页标题#e#

7.易家的太和化生之道与正命利贞之乐

尽管传统文化不认为满足欲望就能达到快乐,但并不否定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百姓日用的满足,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辅相成,才符合天道的规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天赋物受,不假外力与人为,万物协调并济,相互作用而化生,因于各自的禀赋而成就各自的品性,形成高度的和谐,即“太和”。“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种“太和”状态,使万物各得其性命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7]。周而复始而生生不息,变化日新而永葆生机。天地无心而成化,化育万物而无思虑,无私无为方能“保合太和”,正因为天生万物而不辨,地育万物而不治,所以,人要推天道以明人事,顺应自然界的和谐规律,参赞天地之化育,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事物的发展,“首出庶物”而满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百姓生活日用,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繁荣,才能真正“万国咸宁”而构建和谐社会,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人民才能长保太和而“各正性命”,获得元亨利贞之乐。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但却历久弥新,越来越显示出其不朽的魅力。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主流地位历经了五四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其作用和文化根基今天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现代科学成为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与标准,而中医学这一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奇葩,积累了两千多年无数学者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不仅是传统科学与哲学智慧的结晶,而且是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经验的总结,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不仅引发了中医科学与非科学的社会论争,而且引导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论争说明中医学独特的魅力与现代价值,尤其在养生与心理调适方面,更是受到各界重视,张其成先生认为,在心理和精神疾病越来越多的今天,只有按照《黄帝内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养生大法,从传统哲学中获取快乐和智慧,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修心以养生,才能彻底解除我们身体与心灵的痛苦,真正踏上健康快乐的康庄大道。

道家养生归根到底还是需要“顺应自然”,养心最重要

  • 男科医院
  • 妇科医院
  • 皮肤科医院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养生食疗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 饮食
  • 偏方
  • 减肥
  • 美容

热门精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