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头部 >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简介

相关问答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是由产伤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预后较差,近年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产伤所致的硬膜下出血明显减少,而早产儿缺氧所致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死亡率高,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儿常常有各种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如脑积水、脑性瘫痪、癫痫和智力障碍等,应积极防治。

【详情】

01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因素有新生儿缺氧缺血、产伤及其他因素。

  1、缺氧缺血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3、其他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也可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

02新生儿颅内出血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常合并肺透明膜病及肺出血。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慢性缺氧、20分钟Apgar评分过低、大量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或同时伴有顽固低血糖者预后差。存活者常留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后遗症。

03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哪些典型症状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

  兴奋症状在发病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

  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3、其他

  其他症状如贫血和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等。

04新生儿颅内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不易确定,与其原因、出血量、部位、类型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一般认为足月儿及急性缺氧等患儿预后较好;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等患儿常留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后遗症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

  应尽量避免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孕妇须绝对卧床以减少子宫收缩,并可用拟β-肾上腺素能类药物如羟苄麻黄碱以推迟分娩

  2、提高医护质量

  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产程中对胎儿进行监护,如见宫内缺氧及出生时窒息,均及时抢救,分娩时尽量避免产伤,必要时作剖宫产

  3、早产孕妇的预防

  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宜在分娩前3天内应用地塞米松以促进肺成熟及减少呼吸窒息综合征的危险,预防出血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时缓慢静注苯巴50mg,并在产前4~15小时顿服维生素K15~30mg

  4、药物预防

  目前并未证明孕妇或新生儿预防性给予引朵美辛、止血敏、VitE等药可预防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发生,对小于1500g的未成熟儿生后6小时内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脑代谢率,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流量,抑制血压急剧上升

05新生儿颅内出血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仅能提供诊断线索。脑脊液检查如为均匀血性并发现皱缩红细胞,则有助于诊断,但检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时不宜进行此操作。影象学检查有助确诊,CT和B超扫描可提示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细胞比容下降。

  2、血液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有CPK-BB活性增高,血浆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增高有助诊断,血气分析呈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其他可有间接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3、脑脊液检查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时可阳性,临床常因脑脊液检查发现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而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表现为均匀血性,皱缩红细胞,早期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蛋白含量增高,部分病例白细胞增高,以后脑脊液变为黄色和葡萄糖降低。但是有些病例脑脊液不呈血性,如对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出血诊断没有帮助,且有诱发脑疝可能,因此,腰椎穿刺检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时不宜进行此操作,因此不能将腰椎穿刺作为IVH的确诊手段。

  二、辅助检查

  1、颅透照

  颅透照对诊断硬膜下血肿,脑穿通畸形或脑积水有一定意义。

  2、头颅超声

  是诊断IVH的首选方法,床旁连续头颅超声对早产儿IVH的开始时间,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且价廉方便,无须搬动患儿,又无放射线损伤,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易发生IVH的高危人群,应常规进行头颅超声的筛查,在生后3天,1周,1个月时各查1次。

  通过头颅超声可将IVH分为4级,Ⅰ级:出血限于室管膜下,不伴脑室内出血,Ⅱ级:不伴脑室扩张的IVH,Ⅲ级:IVH(〉50%脑室区域)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检测到伴中线移位的大脑表面的硬膜下血肿,对幕上出血的诊断不及CT,对幕下出血的诊断不及MRI。

  3、头颅CT

  CT是证实IVH的部位和程度的有效手段,对硬膜下出血,后颅凹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某些脑实质的损害,CT的诊断价值优于超声,但CT不能床旁进行,还有使患儿暴露于放射线的缺点,对后颅凹硬膜下出血和小脑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及MRI。

  4、头颅X线摄片

  枕骨分离和颅骨骨折可通过头颅X线摄片证实。

  5、经颅脑阻抗法

  近年来有应用经颅脑阻抗法及Doppler技术测脑血流速度以检查颅内积液及预测治疗效果。

  6、头围

  连续观察头围有助于监测脑室体积的变化。

06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人的饮食宜忌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饮食对其辅助治疗作用不大。如患儿经治疗后好转,最好纯母乳喂养。母乳是0~6个月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因为母乳营养全面,且比例合理,只要母乳充足,完全能够满足这一阶段婴儿的生长需求。特别是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能促进婴儿脑细胞的发育。

07西医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规方法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手术指征取决于出血病灶的大小、颅压增高的体征和是否存在脑疝。大脑表面硬膜下出血伴中线移位,特别是临床症状恶化伴小脑幕切迹疝时,均是急诊硬膜下穿刺或切开引流的指征;脑硬膜穿刺1次/d,每次抽出量不超过15ml,位于后颅凹的大量硬膜下出血也需外科手术。对于无明显症状的硬膜下出血患儿,外科手术并不能改善其远期预后,但需临床严密观察,若患儿病情稳定,勿须手术。

  一、加强护理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出生时即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入液量,宁少勿多,每天50~60ml/kg。

  二、控制出血

  1、维生素K: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1~5mg/次,肌内注射,1次/d,连续3天,也可选择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止血。

  三、抗惊厥

  为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应及时止惊,需用抗惊厥药物,原则上选择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血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心率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

  1、苯巴比妥:控制新生儿惊厥首选,首次给以负荷量15~20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慢注射,如惊厥仍未控制,可每隔10~15min再给5mg/kg,直到惊厥停止,总量可达30mg/kg,惊厥控制后,12~24h开始给予维持量,按每天5mg/kg,分两次静脉或肌内注射,每12小时1次,2~3天后改为口服维持,与安定合用时注意到对呼吸抑制。

  2、地西泮(安定):为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此药半衰期为15min,通过血脑屏障快,消失也快,因此可于15~20min后重复使用,一天之内可应用3~4次,对难于控制的惊厥可每天给3~12mg/kg连续性静脉滴注。

  四、降低颅内压

  1、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伴有颅内高压者早期应用有持续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减少甘露醇的重复使用,常用地塞米松,每次0.5~l.0mg/kg,每6~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多在48h内应用,48h后根据病情决定停用或减量。

  2、20%甘露醇:如已为晚期发生了脑疝,出现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时,可使用20%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一般每次0.25~0.5g/kg(1.25~2.5ml/kg),可6h使用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颅内压的高低及意识状态可作为是否需要重复给药的指标。

  3、控制液量:因脑水肿致颅内高压时,控制液体量每天60~80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