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下腹 > 虚寒泄泻

虚寒泄泻简介

相关问答

  虚寒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使体液被动进入肠腔时,可导致渗透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当肠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损伤时,造成大量渗出而形成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详情】

01虚寒泄泻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虚寒泄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虚寒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2、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02虚寒泄泻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虚寒泄泻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03虚寒泄泻有哪些典型症状

  虚寒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西医学认为腹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当摄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渗溶质,使体液被动进入肠腔时,可导致渗透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当肠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溃疡等病变而受到损伤时,造成大量渗出而形成渗出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当胃肠运动关系到腔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接触的时间缩短时,直接影响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

04虚寒泄泻应该如何预防

  虚寒泄泻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应积极预防但是,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故早发现、早治疗对本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05虚寒泄泻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虚寒泄泻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检查确诊:

  1、粪便检查:大便清稀、大便有粘液、恶臭并检查粪便的电解质和渗透性。

  2、B超:B型超声扫描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

  3、CT或MRI检查:主要检查消化系统有无肿瘤,对排除肿瘤并确诊虚寒泄泻具有重要意义。

06虚寒泄泻病人的饮食宜忌

  虚寒泄泻的患者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07西医治疗虚寒泄泻的常规方法

  中医上虚寒泄泻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1)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3)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4)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5)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1)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3)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4)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5)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