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下腹 >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简介

相关问答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异常生长。身体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发生,但绝大数病变局限于盆腔。子宫内膜组织离开子宫,侵犯直肠所致的病理状态,即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症生长缓慢,容易蔓延。

【详情】

01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的能力。因此,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症的病因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以下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机理及病理改变如下所述。

  一、发病原因

  1、经输卵管移行学说:早在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经输卵管移行的设想,他认为在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碎屑可随经血倒流入输卵管,然后由伞端溢出,移植于盆腔腹膜、卵巢等组织的表面,继续生长,最后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后确有人在月经期间进行腹腔镜检查、剖腹手术时,观察到盆腔内有经血,并在其中找到子宫内膜细胞,亦有人做病理检查证实。但经血倒流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仅能说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而无法解释子宫内膜异位到腹膜后淋巴组织及盆腔以外的胃肠、胸部、手臂等处的发病。

  2、良性转移(经淋巴及静脉)学说:所谓良性转移是指子宫内膜碎屑偶然进入淋巴管或静脉血管而播散至诸如腹膜后淋巴结、输尿管、肺、胸膜、胃肠道、下肢、手、臂等部位。事实上确有人在盆腔淋巴结及静脉中发现子宫内膜组织。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有些学者提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人体中的某些组织,如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脐、腹股沟疝囊以及阴道直肠隔等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极为相似的组织。

  4、基因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遗传性疾病。

  5、免疫学说:异位子宫内碎片的种植或排斥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在恒河猴或人类患有异位膜症时,均证明有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子宫内膜抗原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且异位症病人的血清中可测出抗体。

  6、医源性(直接移行):是指由医务人员在做手术时,意外地将子宫内膜移植于切口处,而于日后在切口瘢痕内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发病机制

  1、分布: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范围甚广,常见部位是盆腔腹膜及盆腔脏器。目前仅脾脏中尚未发现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这可能与脾脏比其他腹部脏器更具有免疫学功能优势相关。

  子宫直肠陷凹是盆腔最低位,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因而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少见。

  2、病理学

  (1)大体形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往往表现为紫蓝色的浅表斑点,呈“火药灼伤”样。

  病变中,卵巢可呈“巧克力囊肿”或“柏油样囊肿”,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严重病人可以像慢性盆腔炎那样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冰冻骨盆”。

  绝经后,除非有内源性或外源性持续的雌激素来源,否则病变逐渐退化。妊娠或激素治疗时异位内膜可呈蜕膜样变,病灶变得水肿,稍呈胶冻样,类似恶性病变。发现时应做活检以明确诊断。

  有时病灶表现为不典型变化,出现:①腹膜白色不透明区,可不增厚;②腹膜红色火焰样损害,常凸出腹膜表面;③腹膜表面腺体赘生物;④圆形的腹膜缺陷;⑤卵巢下粘连,卵巢下面和卵巢窝腹膜间有无色素沉着病损。这些情况常见于腹腔镜检查时,它们经活检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为45%~81%。

  (2)组织学形态:镜下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切片中可见到:①子宫内膜腺体、间质;②出血证据,即见到红细胞、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病变周围常有大量炎性细胞、疾病水肿改变及纤维结缔组织。

  镜检所见常与病灶所在部位、发病时间、受卵巢激素影响有关。异位内膜同样受卵巢激素影响,但无周期性改变。

  3、恶变异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功能基本相同:两者发生恶变的可能性理应一致,但异位内膜很少发生恶变。

02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并发不孕、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及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其具体并发症状如下所述。

  1、不孕: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根据天津、上海两地报道,原发性不孕占41.5~43.3%,继发性不孕占46.6~47.3%。盆腔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导致管腔堵塞。因卵泡发育不好或排卵障碍等因素也可引起不孕的发生。

  2、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当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层时,会同时出现经期尿急、尿频等症状。若病变侵犯膀胱粘膜(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有周期性血尿和疼痛。

  3、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直肠、肛门、外阴部坠胀、坠痛、里急后重感和大便次数增多。当病变逐渐加重时,症状日趋明显,而经后症状消失。

03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典型症状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症状和肠道症状。

  一、月经异常

  约80%病人有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

  1、痛经:呈继发性,即在初潮若干年后出现痛经,逐年加重,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腿部,经前一天最严重,经期过后疼痛完全消失。疼痛主要是由于异位子宫内膜在经期前水肿、经期出血、刺激或牵拉周围组织所致。

  2、经量过多或月经不规则与卵巢间质受到子宫内膜的侵犯破坏、卵巢周围重度粘连不能排卵、卵巢激素分泌失调等有关。

  二、性交痛

  经前较为明显,多位于阴道深部。病人因此拒绝性生活、性冷淡,受孕机会减少。这可能与性交中触动子宫颈使子宫移动,刺激充血的盆腔腹膜有关。

  三、不育

  有30%~50%病人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30%~50%不育病人腹腔镜检查见到异位病灶。不育与输卵管梗阻、排卵障碍、配子或受精卵运送障碍、卵巢组织挤压、黄体功能不足、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卵泡成熟及卵子受精障碍、着床障碍、存在危害配子的输卵管及腹腔内微环境等因素有关。

  四、肠道症状

  结直肠受累初期可有排便痛、腹部不适、腹泻等肠道症状,病灶较大或侵入肠黏膜时可出现便秘、血便等症状。多呈周期性,经前1天或经期加重,有时便血无周期。晚期病人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04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应该如何预防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包括定期检查、防止感染、相关妇科疾病的早期治疗等,其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如下所述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经期和产褥期阴部的卫生,防止感染

  3、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4、对可能导致经血倒流的各种妇科情况,如重度子宫后倾、生殖道下段闭锁或狭窄,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纠正

  5、尽可能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避免在月经即将来潮前做输卵管通气检查术,以及对子宫后倾者做徒手复位术,以防止子宫内膜碎屑经输卵管被推送到盆腔

  6、尽可能不采用剖宫取胎术作为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而代之以药物引产

  7、尽量不以人工流产作为节育措施,而采用安放宫内节育器或服用避孕药等方法

  8、做剖宫产术时宜用纱布保护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碎屑植入腹壁组织,在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伤口,再分层缝合

 

05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直肠检查、B超、MRI检查等,其具体检查方法如下所述。

  一、血清CA125检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血清CA125升高。

  二、血清胎盘蛋白

  胎盘蛋白14是由子宫内膜分泌的子宫内膜组织的抗体,其血清浓度有月经周期样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胎盘蛋白14浓度增高。有研究表明病变组织能向腹腔分泌胎盘蛋白14和CAl25,深度浸润性病灶则能向血液中分泌这些物质。

  三、其他辅助检查

  1、直肠阴道双合诊 可触及子宫直肠陷凹处和子宫骶骨韧带处肿块和直肠壁与子宫直肠陷凹粘连。

  2、直肠指诊 可发现肠壁周围组织明显变厚,直肠狭窄。

  3、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黏膜光滑完整但有皱缩和充血。与肿瘤不易鉴别时应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4、钡剂灌肠检查 在月经中期及月经第2天各作1次钡灌肠检查观察肠道狭窄部位病变变化,有助于诊断。钡剂灌肠时可发现:

  (1)直肠和(或)结肠有较长的充盈缺损、狭窄,狭窄部边缘清晰且黏膜完整。

  (2)肠道仅有轻度炎症表现,狭窄部固定,有触痛,稍不规则,但不像肿瘤僵硬或破溃。

  5、B超检查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B超检查仅限于探测卵巢的增高腺肌瘤,对种植病灶检查的敏感性很低。

  6、腹腔镜检查 临床上无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症状、体征的早期病人,主要是通过腹腔镜检查作出诊断和分期。镜下诊断正确率与操作者对该病的认识程度有关。

  7、MRI检查 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包块的水平较高。诊断盆腔散在病变的准确性高于B超,但灵敏度仍很低。该检查作用是:

  (1)术前观察盆腔粘连程度。

  (2)一旦诊断成功,以后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8、细针穿刺 吸引细胞学检查对子宫直肠陷凹或直肠阴道隔肿块可经阴道作细针穿刺吸引,抽吸物做细胞学检查。如见到成团的子宫内膜细胞、陈旧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等有助于诊断。

 

06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饮食宜忌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宜多食用补虚益气食品,忌辛辣刺激及含凉的食物。其具体食疗及饮食注意事项如下所述。

  一、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食疗方

  1、大米桂心粥:大米60克加水600毫升煮粥,半熟时入桂心末5克煮至粥熟即可。月经前2日开始,1剂/日,连服1周。主治寒湿凝滞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症见经行腹痛,得温痛减,面色青白或紫暗。

  2、丹参饮:丹参3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后用微火煎30分钟取汁,入红糖30克代茶饮。于经前3日开始,连服10日。主治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3、乌鸡汤:黄芪100克切段入雄乌骨鸡(1~1.5千克)之鸡腹,加水没过鸡面,煮沸后文火炖烂熟,调味食。经前3日开始服,5日服完,隔夜加热。主治气血虚弱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4、双耳饮:银耳、黑木耳各15克泡发后,加水煮软烂,入红糖调服。1次/日,连服1个月。主治瘀血阻滞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5、木耳汤:黑木耳15克、红糖适量共加水500毫升煮烂食。分2次服,1剂/日。主治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6、阳起石牛肾粥:阳起石30克用纱布包裹,加水1.5升煎1小时,取澄清煎液,入牛肾1个、大米50克,加适量水,如常法煮粥,粥熟后入油盐及调料食。1次/日。主治阳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7、鸡蛋川芎酒饮:鸡蛋2个,川芎9克加水600毫升同煎,蛋熟后去壳略煮,酌加黄酒,食蛋饮汤。月经前3日开始服,1剂/日,连服5日/疗程。主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症见经行腹痛,胀满不适。

  8、荔枝核饮:荔枝核、首香各30克炒黑,研细末。服3克/次,温酒送下。经前3日开始服,2次/日,服至经净。主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9、益母草煮鸡蛋:益母草45克,延胡索15克,鸡蛋2个,加水800毫升同煮,蛋熟后去壳略煮,去药渣,吃蛋饮汤。月经前2日开始服,1次/日,连服5日。主治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0、黑豆红花饮:黑豆、红糖各30克及红花6克同入锅,加水2升,煮沸10分钟后取汁。10~20毫升欣,代茶饮。主治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1、粳米薤白粥:粳米60克、薤白10克加水1升煮粥。每晨服1次,经前开始,连服1周。主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症见经行腹痛,胀满不适。

  12、鲫鱼汤:血竭、乳香各10克装入鲫鱼1尾(约250克)之鱼腹,加水500毫升煮汤,服汤食肉。1次/日,连服3~5日。主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3、桃仁粥:桃仁15克捣烂,加水浸泡,研汁去渣,与粳米50克同入沙锅,加水500毫升,文火煮成稀粥,调红糖适量食。隔日1剂,早、晚各服1次。主治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吃哪些对身体好

  1、多食用补虚益气食品。可以助气行血,能有缓解疼痛之效。子宫内膜异位症气血虚少者尤为适宜。

  2、干果不忌,可随时食用。养生行血,核桃温阳,大枣、桂圆益气养血,更为适用。

  3、家禽家畜、蛋乳、鱼鲜一般均可食用,气血虚少者用以益气养血效果较好。

  4、谷类、豆类、薯类作为主食,均可食用,无需避免。

  5、葱白除风散寒,疏通肝经,食之有益。木耳有和血之功,亦可多食。

  6、子宫内膜异位症食疗中,酒类温阳通脉,行气散寒可适当饮用,发挥散瘀缓痛之功。芥茉、茴香、花椒、胡椒之类,性亦温通。玫瑰花理气解忧,和血散瘀,用以调味均好。红糖煮生姜,以红糖之甘,益气缓中,散寒活血,加生姜之温,助其通瘀之力,每日饮用,颇有裨益。

  三、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酸涩收敛之品,易导致瘀气滞血,应予避免。辛温发散,利于行通,可食:但不宜过多,因辛辣刺激过甚,疼痛亦会加重。

  2、子宫内膜异位症食疗在蔬菜之中,油菜、荠菜、苋菜、海带、黄瓜、丝瓜、冬瓜、茄子、韭白、竹笋、莲藕均属凉性,在月经前后少食为好,尤不可生食。

07西医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规方法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及针灸按摩,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一、中药治疗

  1、气滞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若气滞为主,胀甚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痛甚于胀,加用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疼痛剧烈加全蝎3条,三棱15g,莪术15g;有症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多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若腹痛甚剧,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阳虚内寒者加人参15g,熟附子15g,仙灵脾20g;湿邪较重,兼有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5g,橘皮10g,泽兰15g,茯苓20g。

  3、气虚血瘀

  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月经量或多或少,色谈暗质稀,有块,舌体胖,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补阳,活血祛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3Og,当归2Og,赤芍15g,地龙20g,川芎1Og,桃仁15g,红花15g。汗出畏冷者加挂技15g,白芍15g;腹痛剧烈者加艾叶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没药15g;恶心呕吐加吴茱萸15g,干姜10g,姜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芦巴15g,补骨脂20g。

  4、热郁血瘀

  主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拒按,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月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周期提前或经期延长,量多,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性交疼痛,舌质红,或边尖有瘀点,瘀斑,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和营,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5g,红花15g,当归20g,生地30g,赤芍20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10g,牛膝10g,甘草10g,桔梗10g,丹参20g,丹皮15g。经行发热者加黄芩15g,青蒿15g;大便干结加大黄15g,枳实10g;腹痛者加鱼腥草20g,地鳖虫15g,五灵脂15g;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栀子15g,黄芩15g。

  5、肾虚血瘀

  主证:经期或经后腹痛,腰部酸胀,月经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块,不孕,头晕目眩,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方药: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5g,茯苓20g,当归20g,枸杞子20g,杜仲15g,菟丝子2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白芍20g。腰背酸痛甚者加仙灵脾20g,寄生15g,狗脊15g;大便不实加补骨脂20g,赤石脂20g。

  二、验方

  1、异位粉:地龙、土虫、蛰虫、蜈蚣、水蛭备等份,研粉末,装瓶备用或装入胶囊备用,每次2~3g,日2~3次。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配合口服药治疗。

  2、活血化瘀方:三棱15g,莪术15g,生蒲黄12g,五灵脂12g,桃仁9g,水煎服,1日1剂。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不孕者。

  3、化瘀通腑丸:醋制生大黄,醋制炙鳖甲,琥珀、按2:2:1比例研粉制丸,每次2.5g,每日2次,饭前开水送服,月经期不停药,连服3个月为1疗程。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实证者。

  三、中成药

  1、妇女痛经丸:具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经,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2、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经,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每次1丸,日2次,口服。

  3、调经益母片:具有清热散瘀之功效。主治痛经,适用于瘀热型痛经。每次20~30粒或5~8片,日2~3次,口服。

  四、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1、体针:取穴关元、中极、合谷、三阴交,每日1次,连续7次,每次留针20分钟,经前或经期治疗。

  2、耳穴压籽:取穴子宫、内分泌、肝,用磁粒或王不留行敷贴穴位,每日多次按压刺激,用于治疗痛经。

  3、沿任脉上下按摩:起于神阙,逐次按摩气海、关元、天枢、四满、归来、子宫、气冲穴,每穴按摩1分钟,从经前7天开始,至经后3天止,适用于痛经为主者。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