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应该让老百姓受益现在老百姓最头痛的事就是看病难了,对于靠挣工资过日子的社会最普通阶层的老百姓来说,就怕有病,大病、小病都感觉是负担。虽然是有医保的,大病、小病只要去了医院,尤其是住院的人,也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医院,那都要抽血化验的全身全面的检查一遍,而且在医院买的药也不知为什么那么贵,有的药在药店里还买不到,只能在医院里买了。国家也曾经努力的进行过医疗改革,但始终都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改革应该是公平的,最主要的是要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让老百姓受益,这才是重要的。
破除医院逐利重在公立到位
当前,公立医院虽名为“公立”,实则具备不少民营属性。有时,他们像民营医院一样,为营业额发愁,甚至下指标、分任务,希望通过种种手段,提升创收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痛批这种现象,认为院长一聊天,就会谈到钱,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价值取向,也客观反映出公立医院逐利的普遍性。公立医院之所以逐利,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人民政协报》曾载文称,2013年,政府投入占公立医院收入的比重普遍不到10%。而国际经验表明,政府直接投入占公立医院收入达到30%左右,才能保证公立医院在保持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按公益性目标运行。若投入不足,只有逐利,才能让医院有发展、职工待遇有保障。可见,要想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关键要落实政府的办医责任,加大投入,确保公立到位。如此才能让公立医院不为稻粱谋,医生看病不带着利益追求,一心一意抓技术、搞服务,从而让公立医院洗涮“铜臭味”,回归公益属性。
同时,要将政府的钱和医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不能出现滴漏,或者用错了地方。如在医保资金的给付上,若方式不对,则极有可能补给“过度医疗”和“重复检查”,若收得太紧,又可能导致治疗不足等问题,按病种还是按项目付费,需在医保方面作好政策规划。至于药品改革,从来都是医院公立是否到位的一个指标,假如以药养医继续存在,则政府的办医责任转嫁给了药品,仍是公立属性的失守。只有医疗、医保、医药诸方面互动改革,才能在各种制度上,维护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打击行业歪风,维护医疗清廉,再加上医生能从政府的投入中获得较高收入,还可以通过多点执业等合法途径来体现劳动价值、提高职业尊严,就会形成不想、不会、也不敢逐利的良好局面。
医改后,希望医院真的能做到公立到位就好了,医生和护士都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每个医院都把救死扶伤当成一项神圣的工作来完成,用专业技术来挣钱,这样保证了患者的利益,老百姓就再也不愁看不起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