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营养饮食 食物相克 食物热量

他汀类药物能长期吃吗 不是所有药物都可掰开服用

缓释、控释制剂、肠溶制剂等不应掰开服用

"并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掰开服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药师王华光告诉记者,通常缓释、控释制剂(如药品名称中含有"缓释/控释片/胶囊")、肠溶制剂(如药品名称中含有"肠溶片/胶囊")等不应掰开、压碎或嚼碎服用。另外,还有一些多层片(如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片)和包心片(如甲磺酸阿米三嗪萝巴新片)也应整片吞服,不宜掰开或嚼碎后服用。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孙忠实教授表示,总的来说,不适合掰开服用的药物主要包括肠溶片/胶囊、控释片/胶囊、缓释片/胶囊。

缓释制剂掰开服用无法起到缓释作用

对于一些药物并不适合掰开服用的原因,王华光解释,通常所说的缓释制剂是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缓慢非恒速地释放药物,从而达到在体内延长药物作用、减少服药次数的目的。可分为骨架型和包衣型等,骨架型的缓释制剂掰开后,释放药品的表面积增大,反而导致药物释放过快,无法起到缓释作用,而缓释包衣制剂的包衣膜具有缓释膜孔,掰开药物后内容结构与溶媒接触,缓释释放特征也会被破坏。

孙忠实表示,缓释片、控释片不适合掰开服用,这类药物通过特殊的技术制成,可以使药物在进入胃部后按照一定的时间释放药量,以维持人体内平稳的血药浓度,以治疗高血压药物拜新同为例,便是一种控释片,不适合掰开服用。

总的来说,缓释、控释制剂被掰开或嚼碎后便失去了缓、控释功能,这会使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出,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也可能会引起药理作用加强而带来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肠溶制剂掰开服用或刺激胃部

孙忠实表示,一般的片剂或胶囊可以掰开服用,但是肠溶胶囊或片剂并不适合掰开服用,因为这类药物通常会在肠道中吸收,如果将药物掰开服用,则破坏了药物的结构,也会使药物在胃中吸收,影响药效的同时,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王华光进一步解释,一旦肠溶制剂被破坏,将失去包衣的遮味和保护作用。药物可能被胃液破坏降效或失效并对胃产生刺激作用,另外,药物的不良味道也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等。

普通胶囊可取出药物粉末后用水冲服

有些人在服用胶囊类药物时习惯于将药物取出后冲水服用,对此,王华光解释,胶囊类药物的囊壳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口感,这对不稳定的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遮蔽、保护与稳定等作用。但胶囊类药物是否适合这种服用方式,则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普通胶囊,如果患者在吞咽时的确有困难,可以取出胶囊中的药物粉末或颗粒用水冲服,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商品名:整肠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去壳服用胶囊内容物时,在倒出药粉的过程中药物容易散失,会导致剂量减少,影响疗效。

孙忠实告诉记者,这种服用方法是可以的,原则上来说除了控释、缓释及肠溶片/胶囊外,其他药物是可以掰开服用的。

王华光提醒,有些患者把胶囊打开后,将药粉直接倒入口中,再用水送服,这样很容易将药物微粒呛入气管,引起不适。因此,建议老人、儿童或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尽量不要选择胶囊,可以选用分散片,分散片放入水中可分散成均匀的混悬液,方便服用。

王华光进一步解释,如果是肠溶胶囊或缓释胶囊,药物外层有包衣,服用时应注意不能将其破坏,因此只能整粒胶囊吞服,不能取出药物成分后再冲服。

热点问答 有无刻痕不是掰开服用标准

Q 有些药物表面存在刻痕,而且往往从刻痕处掰开也比较方便,这是否意味着这类药物可以掰开服用?

王华光:一般情况下,有刻痕的药物是可以掰开服用的,即便是缓、控释制剂,如果有刻痕,也可以掰开服用,刻痕一般是为了方便患者调整服用药物的剂量而特殊设计的结构,如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商品名:依姆多)、丙戊酸钠缓释片(商品名:德巴金)的药品表面有刻痕,可以掰开服用,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这类药物不可以压碎或嚼碎服用。

另外,对于普通剂型的药物,即使药物表面没有刻痕,通常情况下也是可以根据药量需要掰开服用的。

孙忠实:大多数普通片剂表面都有刻痕,而且可以掰开服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无刻痕就是药物可否掰开服用的标准,有些并不适合掰开服用的药物表面有时也会有刻痕。

Q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应如何判断药物是否可掰开服用?

王华光:首先,除去一些特殊情况外,普通剂型的药物(如名称中没有"缓释片/胶囊、控释片/胶囊、肠溶片/胶囊"字样)一般都是可以掰开服用的。

为安全起见,建议市民在服药前应先仔细阅读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一项中的内容,如果说明书中有"整粒吞服"、"不可掰开后碾碎"等提示,尽量不要掰开服用。

药品资讯

  • 受精卵进入宫腔时,女性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腹痛、乳房胀痛、疲劳感增强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是每个女性都会有,也并非怀孕的绝对标志。有些女性可能完全没有感觉,而有些女性则可能会有轻微出血,这种现象被称为着床

  • 怀孕可能会导致一些类似于感冒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孕妇都会出现这些症状。怀孕初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轻度发热、鼻塞、打喷嚏等。这些症状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需要特别治

  • 口腔扁平苔藓的症状包括疼痛、瘙痒、烧灼感、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网状或条纹状斑纹,以及可能的糜烂和溃疡。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言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口腔功能障碍。在分析这些症状时,我们可以看到口腔扁

  •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症状包括颈部肿块、压迫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有肿块,随着结节的增大,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导致吞咽困难或者呼吸不畅。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声音嘶哑,这通常是因为结

  • 脑部短暂性缺血可能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包括突发的言语障碍、肢体无力、面部歪斜、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平衡失调、意识不清或记忆障碍。这些症状通常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但不超过24小时。由于脑部短暂性缺血可能预

  • 清宫后子宫收缩不良可能会表现为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腹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减弱、子宫内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在清宫后,子宫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正常功能,但如果收缩不良,可能会导致

  • 泪阜发炎的症状可能包括眼睛红肿、分泌物增多、疼痛、瘙痒以及光敏感等。患者可能会感到眼睛有异物感,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视力。泪阜发炎时,眼睛的红肿和分泌物增多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泪阜区域的炎症反应导致

  • 针对肠胃紊乱的症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不适。例如,抗酸药可以帮助中和胃酸,减少胃部不适;胃肠道平滑肌解痉药能够缓解胃肠道痉挛,减轻疼痛;助消化药则可以促进食物消化,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具体使用

  • 更年期痛经严重的症状可能包括剧烈的下腹部疼痛、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头痛、情绪波动以及失眠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社交活动受限。疼痛程度可能从轻微不适到难以忍受,持续时间可能

  • 孕32周胎儿缺氧可能会出现胎动减少、胎心率异常、胎儿生长迟缓等症状。胎动减少是指胎儿活动次数较之前明显减少,胎心率异常表现为胎心率持续高于160次/分钟或低于120次/分钟,胎儿生长迟缓则表现为胎儿体

  • 药物热的症状可能表现为低烧,但并非所有药物热都以低烧为唯一症状。药物热是由于药物引起的一种不良反应,其症状可能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等。低烧通常指的是体温略高于正常范围,但低于38摄氏度的发热。在药物

  • 胸闭症的症状包括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心悸、焦虑和恐慌感。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被紧紧束缚,难以正常呼吸,心跳加速,伴随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这些症状可能会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等,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

  • 过量摄入补液盐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头痛、肌肉痉挛和脱水。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补液盐中含有电解质,如钠、钾和氯,它们在体内维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摄入过

  • 膝盖肌腱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膝盖周围疼痛、肿胀,尤其是在活动或承重时加剧。患者可能会感到膝盖僵硬,特别是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治疗膝盖肌腱炎通常包括休息、冰敷、压迫和抬高(RICE原则),以及采用非甾体

  •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表现为身体肥胖、面部皮肤油脂分泌旺盛、舌苔白腻、口黏口甜、胸闷、痰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治疗上,应以健脾利湿、化痰为主,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改善体质。针对痰湿体质的症状,建议

  • 耳朵引起的头晕症状可能是由于内耳平衡系统的问题,如美尼尔病、前庭神经炎或耳石症等。这些状况会影响内耳的平衡器官,导致眩晕、头晕或失去平衡感。针对这些可能的原因,建议首先避免快速的头部运动,以减少头晕发

  •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泵血功能减弱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治疗心力衰竭需要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器械治疗。心力衰竭的症状多样,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表现,可能表

  • 妇女气血不足的症状包括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头发干枯、指甲脆弱、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手脚冰凉、月经量少或不规律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身体内气血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度有关,可能会影响到女性的身体健

  • 精神性呕吐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呕吐现象,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的情况下出现呕吐行为。这种呕吐通常与焦虑、压力、恐惧或其他情绪问题有关,而非消化系统的疾病所致。精神性呕吐的分析表明,它可能与大脑

  • 腰部积水,也称为腹水,是指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的现象。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膨胀、腹部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体重增加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还可能经历呼吸困难,因为腹部压力增加导致膈肌上移,

药品查询

药企入驻
申请快捷、曝光率高、上线快

最新资讯

更多

热门药品

更多

药企推荐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