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常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肠套叠在纵断面上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肠套叠鞘部或外筒,套入部为内筒和中筒。肠套叠套入最远处为头部或顶端,肠管从外面套入处为颈部。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推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紧束使之不能自动退出。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目录
1.肠套叠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肠套叠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肠套叠有哪些典型症状 4.肠套叠应该如何预防 5.肠套叠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肠套叠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肠套叠的常规方法

1肠套叠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2肠套叠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可引发肠穿孔,延迟性肠坏死,皮质盲等。现将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的并发症简单介绍如下:

  肠穿孔

  空气灌肠整复发生并发症肠穿孔在临床上有以下特点:⑴病程时间在前48小时内有的会发生穿孔, ⑵穿孔部位可发生在结肠肝曲或横结肠中部。肠套叠套入部及顶部主要发生瘀血性肠坏死,鞘部系缺血性坏死。肠管外观呈斑点状坏死,灰白色的缺血坏死区使肠管壁变薄。该穿孔并不是灌肠压力高导致,而是当套叠部退缩到肠管坏死区,空气从坏死处穿出而致。⑶由于病程时间长,肠管壁水肿增厚致套叠较紧,加之整复压力偏高是导致穿孔的原因。⑷有的患儿手术证实为复型肠套叠且年龄偏小空气灌肠难以成功。

  延迟性肠坏死穿孔

  有的患者套叠复位后常规立位腹透,膈下无游离气体,口服炭末已排出,次日低热仍有腹胀,B超检查未发现套叠影,2天后腹部压痛有腹膜刺激征,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有游离气体,剖腹证实有的患者肝曲及横结肠部有多处浆膜撕裂。有的患者在回肠末端复位的肠管凹陷部有紫色点状穿孔,考虑多为套入肠管系膜动脉栓塞致延迟性缺血坏死。

  皮质盲

  有的肠套叠患者发生穿孔后并有呼吸窘迫和全身皮肤花白,发绀,有短暂抽搐史。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并穿孔后致双目失明虽然罕见,但不可忽视。其特点是:在穿孔急救和手术期很难发现,一般在手术后3-4天发现患儿对哺乳无反应,看不见玩具,进而无光感。眼底检查双视神经乳头苍白,进而萎缩。导致皮质盲。其原因,可能是脑组织急性缺氧致脑水肿,脂肪栓塞所致。

3肠套叠有哪些典型症状

  ⒈阵发性腹痛伴腹胀、呕吐,病儿则呈阵发性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

  ⒉血便,多为果酱样血便,肛诊指套带血便。

  ⒊腹部可扪及腊肠样肿块,稍活动、有压痛,回-结肠型肿块位于脐右上方而右下腹有空虚感。

  ⒋部分成年患者呈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有息肉、肿瘤等病变,呈不完全性梗阻,症状较轻,血便少见。

4肠套叠应该如何预防

  小儿一旦确诊肠套叠,应立即禁食、水,完善各项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家属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医生及护士要提供热情的服务,主动向家长讲解病情及相关知识,护理操作做到稳、准、轻、快,有条不紊,让家属解除顾虑信任医护人员,从而配合治疗。

  病情观察

  仔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呕吐、大便等情况,如腹部有无膨隆、肌紧张、腊肠样包块,呕吐物的性质和气味等。术后给予患儿低流量持续吸氧,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清醒后给予被动翻身和半卧位,以利于呼吸。遵医嘱给予营养液支持治疗,观察尿量以调节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保持胃管通畅,医生应向家长讲解胃管的重要性,以防自行拔出。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后,方可拔除胃管。减压期间护士每班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一次,防止胃内容物堵塞胃管,并准确记录胃液的色、性质及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保持口腔、皮肤和会阴部、伤口清洁,敷料污染时及时更换,当发现腹胀及伤口有浅红色液体渗出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健康宣教

  为了降低小儿肠套叠复发率,出院时医生要教会家长对患儿的生活护理,婴幼儿尽可能实行母乳喂养,指导家长正确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多种食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腹泻和饭后剧烈运动,提高患儿抵抗力,防止感冒。患儿腹胀、腹泻时,应暂停添加辅食,呕吐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如出现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应及时就诊。

5肠套叠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当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触到腊肠样包块时,即可确定诊断。但临床约有10%~15%病例,来院就诊时缺乏急性肠套叠的典型表现,或只有其中1~2个症状,此时应仔细检查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右下腹是否有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以便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做腹部超声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1.空气灌肠 在空气灌肠前先作腹部正侧位全面透视检查,观察肠内充气及分布情况。注气后可见在套叠顶端有致密软组织肿块呈半圆形,向结肠内突出,气体前端形成明显杯口影,有时可见部分气体进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钳状阴影。诊断明确的同时也可加压进行复位治疗。

  2.腹部超声 为首选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协助临床确定诊断。在肠套叠横断面上显示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上,呈“套筒”征。

6肠套叠病人的饮食宜忌

  肠套叠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实症

  实热下迫型

  多因风挟热所致,临床上见有便血、肛周肿痛、肛门部皮肤潮红等症。在中药疏风清热的同时饮食可配以:⑴败酱草60g,猪大肠250g,煲汤服,可清热解毒,消痛排脓,祛疲止痛,并善治内痛。⑵新鲜绿豆50g,洗净放入热水瓶中泡水当茶喝,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用于暑热烦渴或痛肿疮毒等症。

  湿热下注型

  因外感湿邪,郁而化热或内伤饮食,湿热蕴结,下迫肛肠。临床上可见有便血,或脓血便,肿痛,坠胀,内痔脱出嵌顿,漏脓水等。在中药清热利湿同时饮食佐以: ⑴薏米50g,莲子肉50g,猪小肠250g,煲汤服可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2)生地30g,土茯苓30g,瘦肉250g,煲汤服。(3)马齿苋不论干鲜煮熟食之。(4)蒲公英30g,猪大肠250g,煲汤服。

  热结肠燥型

  多因饮食积滞,蕴湿化热,热结阳明,约束太阴,致脾胃升降失常,腑气不降,津亏液耗。多见便血、便秘。中药拟增液润燥通腑,饮食佐以: ⑴当归20g,生地黄30g,瘦猪肉250g,炖服。(2)赤小豆30g,银耳20g,黑糯米200g,熬粥喝。

  二、虚症

  气血虚型

  对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亏,常可见一系列血虚亏之症,如:便血不止、腹泻、粘液便、便秘、坠胀、痔核脱出不纳等症。中药拟益气养血,饮食相配用:(l)西洋参20g,猪小肠250g,煲汤服可补气养阴,清火生津。(2)黄芪30g,党参30g,瘦猪肉200g,炖服。如气虚甚则加大生黄芪量,血虚甚则加入养血补血之品,如红枣等。

7西医治疗肠套叠的常规方法

  肠套叠的西医治疗方法如下:

  非手术治疗

  早期可用空气(或氧气、钡剂)灌肠复位,疗效可达90%以上。该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不需特殊仪器,在X线下就能进行。对于危重肠套叠患儿,可采用持续灌气,避免了间断灌气的间歇时套头退缩后又前进的反复;采用间歇性多次灌肠;使肠壁一紧一松,间歇性降低腹内压、降低套叠阻力,可使鞘层肠管松弛瘀积于套头的血液快速回流,使水肿减轻,从而有利于肠套叠整复。肠套叠诊断治疗仪的治疗效果也较好,其主要优点为:设备简单,操作方法简便;医疗费用低;避免了钡剂整复时肠穿孔后钡剂污染腹腔;避免了常规开腹手术所造成的创伤和手术带来的肠粘连等并发症;同时具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此外,也可采用分次加压空气灌肠加按摩治疗、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钡剂灌肠整复婴幼儿肠套叠等措施。

  手术治疗

  如采用Cope法,切口可作右中腹部腹直肌纵切口,显露套叠肠段后用手指轻柔地在远端将套入部的顶部向近侧挤压,至套入肠段全部复位为止。挤压复位有困难时,可用一小手指插入外鞘和反折肠段间,轻轻分开粘连以便于整复。另外,腹腔镜、经阑尾行肠道减压术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