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血管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介

相关问答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

【详情】

0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9世纪中期(1946~1956),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

  一、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他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为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原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0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本病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引发什么疾病呢?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0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典型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临床表现呢?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二、体征

  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3、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

  4、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

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如何预防

  对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如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采取必要的药物预防措施术中操作时,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

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诊断有困难的静脉血栓形成,可选用下列检查以资确诊,一般首选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注意不要遗漏髂静脉和肌间静脉。

  1、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

  近年来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如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法,诊断尚难明确,仍需作静脉造影。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不断探索和完善无损伤检查法,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上行性静脉造影

  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

  3、造影X线片

  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静脉压测量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4、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D-dimer)检查,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D二聚体阴性一般可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阳性者,需要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

0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饮食宜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饮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帮助很大,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饮食宜忌:

  1、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

  2、为病人提供流质或半流质清淡饮食如各类米粥和面汤等。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忌食辛甘肥腻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睡前避免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5、患者防止过硬、过咸的食物,以免损伤和刺激口腔粘膜。

07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方法

  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治疗呢?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4、深静脉血栓的长期治疗

  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持续时间仍有争议,长期抗凝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以及血栓后综合征。对于简单因素如手术或静止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需持续3个月,对于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6~12个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于华法林,用药时间为3~6个月。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体或两项以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至少12个月,而对于有两次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终身抗凝治疗。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