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皮肤 > 坏疽性脓皮症

坏疽性脓皮症简介

相关问答

  坏疽性脓皮症表现为破坏性、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皮肤溃疡,临床还出现疖样结节、脓疱或出血性大疱。就早期结节红斑或脓疱,本病可归属于血管炎。

【详情】

01坏疽性脓皮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有人证实,坏疽性脓皮症患者对DNCB、念珠菌素和链激酶延迟反应有缺陷。这可以解释当网状内皮系统极度低下,当有微小的损伤或伤害时,即可出现皮损。新皮损亦可因针刺产生,这一超敏反应尤其在疾病的急性期和接近皮损处最强烈。公认的免疫机制缺陷的证据是:众多患者有丙种球蛋白病、异型蛋白病、T细胞失调或吞噬细胞缺陷等。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能属Shwartzman反应。许多本病患者免疫反应低下或不正常,说明本病与免疫系统缺陷有关。有作者报道了4例患者,显示皮肤无反应。

02坏疽性脓皮症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坏疽性脓皮症中有半数病例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或与皮损同时出现或在其后出现。另外,本病还与许多有关节炎表现的疾病有关,如Behcet综合征等。最重要和令人感兴趣的是本病与免疫系统疾病有关,其中以先天性和获得性低丙球蛋白血症,单克隆丙球病比较常见,包括IgA、IgG或IgM病。

03坏疽性脓皮症有哪些典型症状

  坏疽性脓皮症的原发皮损因累及深度不同,可表现为:

  1、触痛性的结节红斑,初为红色,以后中央变蓝色,最终形成溃疡。

  2、一个或多个水疱、脓疱,类似痤疮、毛囊炎、一过性棘层松解性皮病或疱疹样皮炎等。两种皮损可同时出现,也可互相转变。皮损可发生于正常皮肤或原有皮肤病的部位。

  原发皮损逐渐水肿,并迅速形成溃疡,境界清楚,边缘淡蓝色,常增厚隆起,有时呈高低不平和潜行破坏,中央溃疡基底呈红色,深浅不一,像火山口,表面附有恶臭的黄绿色脓液,溃疡周围早期绕有红晕。因皮肤和皮下组织毛细血管-静脉血栓形成,皮损不断向四周呈离心性扩大。溃疡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者直径可至10cm或更大。数目较多,最多可达百余个。皮损多疼痛,也有长期不痛。部分病例可自愈,愈后留下萎缩性筛状瘢痕。常不伴淋巴结或淋巴管病变。

  真皮深部型或水疱大疱型也不少见,此型皮损多为单个,并伴有其他症状。出血性大疱型通常为大疱,较表浅,有疼痛,疱液可达0.5L以上,此型常与急性白血病和其他髓性增生性疾病有关,但也有15%的病例无此相关疾病。个别病例有Behcet综合征的表现如口腔-生殖器溃疡或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

04坏疽性脓皮症应该如何预防

  坏疽性脓皮病表现为破坏性、坏死性、非感染性的皮肤溃疡,因其病因尚不明确,所以预防措施也比较笼统

  1、皮肤的任何小割伤、擦伤均应迅速清洗及处理保持患处的清洁,避免接触及抓搔

  2、照料患者时,应经常用肥皂洗手,以防传播自己及他人

  3、不与脓皮病患者共用毛巾、浴巾、衣物,除非事先处理过

  4、发现类似的患者应及时上报,采取隔离治疗

  5、在此病治愈后,由于病人的特殊体质,应该保护后自己的机体再次受伤

05坏疽性脓皮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坏疽性脓皮症患者除了根据症状诊断外,还可以做组织病理检查,检查结果示无特异性改变,表现为无菌性脓肿,其中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出血、坏死和肥大细胞浸润,凝结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在活动边缘表现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提示血管内皮是一个早期的靶器官,早期皮损与Behcet病,中性粒细胞性皮炎相仿,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也有部分相似,浸润细胞中有较多的多形核白细胞,也有上皮细胞和巨细胞,特别是在慢性病例中,单核细胞显著,甚至有上皮瘤样增生,病理检查可排除阿米巴病和深部真菌感染。

06坏疽性脓皮症病人的饮食宜忌

  坏疽性脓皮症患者应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含胶原蛋白丰富的食物如浓鸡汤等。忌食辛辣刺激之物,戒烟酒。

07西医治疗坏疽性脓皮症的常规方法

  坏疽性脓皮症一旦明确诊断,即予口服大剂量皮质激素,1~3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1g/d,共5天,加入5%葡萄糖溶液150ml,静脉滴注,1h滴完。一些病例可辅以Salazopyrin、磺胺吡啶或细胞毒药物治疗。Salazopyrin具有抗生素、免疫抑制和抗前列腺素作用,用法4~6g/d。也可皮损内注射地塞米松,但疗效不一。可用合成树脂敷料覆盖引流。高压氧舱可减轻疼痛、加速愈合。

  有用碘化钾治疗成功的例子。己酮可可碱有抗TNF作用,也可使用。伴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要治疗相关疾病,包括用米尔法兰治疗骨髓瘤。还可用环孢素10mg/(kg·d)。有用氯苯吩嗪200~400mg/d控制病情。如无继发感染,局部治疗宜温和,对症处理。有些伴肠疾的病例行结肠切除术后常无效。米诺四环素100mg,2次/d,对亚急性病例有特效。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在30年前流行,近来又被采用。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