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头部 > 老年血管性痴呆

老年血管性痴呆简介

相关问答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或VD)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患者的遗忘及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病事件有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联病程波动,呈阶梯性进展;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伴记忆功能、定向力、注意力、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运用能力、运动自控和行为等缺损,由临床表现及神经心理检查证实;且患者功能缺损的程度足以妨碍日常生活,不完全由脑卒中引起的躯体功能障碍所致。

【详情】

01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目前认为导致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因素主要有以下5种:

  1、脑动脉闭塞导致多发性梗死和脑组织容积减少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反复多次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闭塞,使大脑半球出现多发性的较大的梗死病灶,或出现额叶和颞叶的分水岭梗死,使脑组织容积明显减少。一般认为当梗死病灶的体积超过80~100ml时,可因严重的神经元缺失和脑萎缩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2、缺血和缺氧性低灌注

  大脑皮质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以及对缺血和缺氧较敏感的脑组织,由于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小血管病变,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使该部位的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在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出现近记忆力减退、情绪或性格改变。国外学者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所做的调查发现,有多次心力衰竭病史或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中,痴呆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对照者。

  3、皮质下白质病变

  白质内的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性、管壁纤维性增生及变厚、白质发生广泛弥漫的脱髓鞘改变,使皮质和皮质下的联系受到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类型为Binswanger病,其次还可见于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

  4、出血

  性病变包括脑组织外出血的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大脑半球内出血性血肿,对脑实质产生直接破坏和间接压迫,并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临床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痴呆表现。

  5、各种类型的炎症性脑血管病

  包括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及结核、梅毒、真菌、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此外,血液病、一氧化碳中毒,以及中枢神经脱鞘病等偶尔也可引发脑缺血或脑梗死,进而出现痴呆症状。Wallin等曾提出过一种以神经递质缺损为主的非多梗死的脑血性痴呆,值得注意。

 

02老年血管性痴呆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老年血管性痴呆可并发皮质功能障碍,如失语、假性延髓麻痹等。

  1、失语(aphasia)是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挺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如患者构音正常但表达障碍,肢体运动功能正常但书写障碍,视力正常但阅读障碍,听力正常但言语理解障碍等。不同的大脑语言功能区受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2、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咽部感觉及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和震颤,常有下颌反射(+),掌颏反射亢进和强哭、强笑等;为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系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其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讲话不清、流涎,甚至强哭强笑等,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03老年血管性痴呆有哪些典型症状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可分为2类,一类是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另一类是血管病继发的脑损害神经症状。

  1、在构成痴呆的精神症状中,记忆力衰退是早期的核心症状,包括近记忆、远记忆以及即刻识记。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缺损,远记忆力障碍多在后期出现。随着记忆力减退,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减退,真正的精神症状相对较少。

  2、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根据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优势半球)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书、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觉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其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出现强哭、强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的症状;有时还可出现幻觉、自言自语、木僵、缄默、淡漠等精神症状。

04老年血管性痴呆应该如何预防

  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脑血管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同时痴呆的预后因病变部位、范围不同也不一致,但总认知功能衰退的过程,呈不可逆的进程,进展速度不一

  一、一级预防

  主要是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干预,而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分为2种:

  1、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

  包括所有导致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我国部分地区和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显示,吸烟、高盐饮食和过量饮酒是脑血管病区域性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2、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龄、性别差异、种族易感性和家族遗传病史等是血管性痴呆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

  而已知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需治疗和预防脑动脉硬化,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控制脑水肿,应用脑代谢激活剂等,尽量减少神经细胞损伤对防止痴呆极为重要

  新近的资料分析显示,外源性雌激素或雌激素与孕激素(progestin)联合应用,均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为0.69,95%可信区间为0.47~1.00,致死性脑卒中的危险性为0.37,95%可信区间为0.64~0.920,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有效的除采取药物治疗外,对老年在离退休后均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兴趣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这些均对痴呆的预防起到药物所不能起的作用,可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二级预防

  主要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1974年Hachinski提出了“多灶梗死性痴呆”的诊断,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患者痴呆的第2种常见的危险因素和直接病因以往临床曾用“脑动脉硬化”来描述老年患者在出现典型的痴呆症状之前的脑功能退化表现,包括头晕、头痛、耳鸣的躯体症状;注意力减弱、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的智能损害;以及抑郁、焦虑、性情和人格改变的精神情绪异常等,目前将这些表现统称为“脑功能不全综合征”,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症状是痴呆前期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在患者出现脑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时,及早进行对症治疗,可防止血管性痴呆状的出现和加重因此,血管性痴呆比Alzheimer病有着更为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意义

  三、三级预防

  是对痴呆病人的康复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包括心理治疗、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均应有计划进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肯定会有所改善大部分病人均可望好转

05老年血管性痴呆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目前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尚无公认标准,临床诊断基本程序是:①肯定为痴呆;②有痴呆发病相关的脑血管疾病,经影像学证实;③除外其他类型的痴呆,用Hachinski缺血评分量表与AD鉴别。

  一、实验室检查: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二、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CT和MRI所示与脑血管病变表现一致。
  2、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负相关诱发电位P300分析。
  3、神经心理测验:常用的工具有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CR)、韦氏记忆量表(WMS-C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Blessed行为量表和认知能力甄别量表(CASI)等。上述量表可以组合使用,也可单独应用。主要是依据临床的需要和患者的依从性而定,神经心理测验主要用于在认知功能方面鉴别痴呆与非痴呆,但不能单独依据某一测验结果来做出痴呆的诊断。

06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的饮食宜忌

  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在日常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贪肉

  老年过多地食用肉类食物,会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新陈代谢紊乱,从而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2、不贪精

  精细米面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较少,营养不及粗米粗面。因此,老年应适当多吃些粗粮。

  3、不贪硬

  老年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如果贪吃坚硬或未熟烂的食物,时间久了易患消化不良或胃病。

  4、不贪快

  老年往往牙齿脱落不全,饮食贪快易造成咀嚼不烂,从而增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或胃部不适。同时,饮食太快还会增加发生鱼刺或肉骨头鲠喉等意外事故的危险。

  5、饮食宜清淡、饥饱适宜

  不可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此类病人多有阴血不足,可给予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桂圆大枣汤、瘦肉、鸡蛋、鱼等。而对那些形体肥胖者,则宜给予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豆芽、黄瓜、香蕉、桔子等。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咖啡、浓茶。

07西医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常规方法

  老年血管性痴呆治疗包括治疗原发性脑血管疾病和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一、治疗高血压:使血压维持适当水平,可阻止和延缓痴呆的发生。有学者发现,VD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35~150mmHg可改善认知功能,低于此水平症状恶化。
  二、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氧利用度
  1、二氢麦角碱类:消除血管痉挛和增加血流量,改善神经元功能,常用双麦角碱0.5~1mg口服,3次/d,以及尼麦角林(麦角溴烟酯)。
  2、钙离子拮抗药:增加脑血流、防止钙超载及自由基损伤,二氢吡啶类如尼莫地平,治疗白质疏松症病人伴认知障碍,1年后病情平稳或改善,二苯烷胺类如氟桂利嗪。
  3、烟酸:可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记忆。
  4、中药:选用叁七总皂苷(血栓通)、葛根(普乐林)和甲基吡嗪(川芎嗪)等,有活血化淤、改善血液黏滞度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三、抗血小板聚集:常用阿司匹林75~150mg/d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血小板膜,改善脑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噻氯匹定(抵克力得)250mg/d口服,作用于细胞膜,直接影响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抑制血小板间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桥形成。
  四、脑代谢剂:促进脑细胞对氨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增强病人的反应性和兴奋性,增强记忆力。
  1、吡咯烷酮:常用吡拉西坦(脑复康)及茴拉西坦,可增加脑内ATP形成和转运,增加葡萄糖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促进大脑半球信息传递。
  2、甲氯芬酯:可起中枢激素作用,增加葡萄糖利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3、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双氢麦角碱):增强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刺激突触后受体,改善神经功能及脑细胞能量平衡。
  4、阿咪叁嗪:如阿米叁嗪/萝巴新(都可喜)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供氧、改善微循环和脑代谢。
  5、其他如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叁磷腺苷(ATP)、辅酶A等。
  五、脑保护药
  1、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和氟桂利嗪。
  2、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如硫酸镁和MK801。
  3、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银杏叶制剂等。
  六、对症治疗
  1、患者有抑郁症可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20mg,1次/d,选择性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万拉法新25mg,2~3次/d。
  2、焦虑症可用地西泮(安定)5mg,3次/d,症状明显可用抗焦虑药丁螺环酮30mg/d。
  3、失眠患者白天应处于明亮的光线下,为恢复正常觉醒周期提供良好环境,可用佐匹克隆等。
  七、康复治疗:由于血管性痴呆的智能损害常为斑片状或非全面性,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康复治疗常可收到较好疗效。康复要有针对性,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肌肉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言语障碍康复等。情绪低落和自发性淡漠是加重痴呆的重要原因,应使病人多与外界接触,参加一定的社交活动。通过中西药综合治疗、康复及护理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部分地回归社会。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