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头部 >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简介

相关问答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临床以急性脑血管疾病多见。其病理变化为脑血管突然破裂或突然闭塞,从而造成该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称为"卒中"或"中风"。轻者经过3~6个月逐渐恢复,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可从事病前的工作。重者昏迷、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需长期卧床,最终死于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进入脑血管病的危险年龄。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和脑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常发生在青壮年。显然脑部血管供应丰富,侧支循环亦较完善,但这些血管从功能上说,仍为终动脉,出现障碍即引起脑组织坏死。神经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缺血数分钟即可死亡。故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生命健康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占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首位。脑血管病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血管病虽无一定的发病季节,但据不完全统计,冬季的发病率往往高于夏季。急性脑血管病往往有共同的发病诱因,最常见的是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失血过多血压骤降,或严重脱水血液粘稠度增加,均易诱发脑血栓形成。在颈椎骨质增生者,急剧的头部转动或颈部伸屈,可诱发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和饮酒为最显著的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尤为重要。因此,防治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发生脑血管病以后,预防并发症及康复医疗,是提高脑血管病的存活率和降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详情】

01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那么,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哪些,下面专家介绍引起脑血管病的病因。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见的病因。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2)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3)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6)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7)各种外伤、中毒、脑瘤、脑肿瘤放射治疗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02脑血管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凶险,常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下面专家介绍脑血管病的症状。

  1、脑疝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使脑干被挤压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枢所致。

  国内报道,脑出血合并脑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措施。而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①头痛剧烈或极度烦躁不安。②频繁呕吐或抽搐。③呼吸及心率变慢,血压升高。④意识障碍逐渐加重。⑤双侧瞳孔不等大,则提示颅内压明显增高,可能有脑疝形成,应积极脱水或手术治疗。

  2、脑心综合征

  当脑出血病变波及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导致神经体液障碍时,也常引起心脑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

  脑心综合征常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脑——心卒中,即首先以脑出血起病,而后发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脑——心同时卒中,即脑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时或接近同时发生。但由于症状相互掩盖,常易造成误诊而影响治疗。故在抢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应认真询问病史及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若出现胸闷、气短、紫绀等,肺底部有湿罗音,心音低钝及心动过速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作心电图检查。一旦出现心律紊乱和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应按器质性心脏病处理。

  3、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体位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如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4、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语,不能反应主观感觉,加之症状复杂,治疗矛盾较多;也常因频繁呕吐、发烧、出汗、脱水剂的应用和补液不足而造成失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有时因缺氧、饥饿、呼吸异常等导致酸中毒,或偶然发生碱中毒。但上述病症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常易被掩盖而被忽视,使病情日趋加重,故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呼吸加深加快,心动过速,意识障碍加重,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肢体及面部水肿或脱水等现象时,要仔细寻找病因,及时作二氧化碳结合力、非蛋白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定量测定等检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5、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有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但白细胞一般多不增高,复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时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温有效,如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可死亡。

  6、褥疮

  脑血管病人常因偏瘫,长期卧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较胖,不易翻身护理,骶尾部、内外踝、足跟、髋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局部营养不良,发生褥疮。

  此外,最常见的并发症还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

03脑血管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陵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脑血管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头痛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出症状。常为全头部劈裂样疼痛。而脑出血患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约有80%~90%病人有剧烈头痛。特点是开始时疼痛位于病侧,当颅内压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头痛多较轻微,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出现剧烈头痛。

  (3)呕吐 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如果病人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预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呕吐者较少见,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引起呕吐。

  (4)意识障碍 尤以脑出血病人多见,是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的结果。据报道60%~80% 脑出血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特点是除少部分轻型脑出血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意识障碍都比较严重。脑室出血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脑梗塞较少出现意识障碍,而大面积脑梗塞多伴有意识障碍。

  (5)偏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较常见症状,不论大脑半球任何一侧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可为不完全瘫和完全瘫。不完全瘫又叫轻瘫,可以扶杖行走。完全瘫也叫全瘫,病人卧床不起,不能自己活动。有些病人可能面、舌瘫程度较重,肢体瘫痪程度较轻,也可能上侧肢体瘫较重,下侧肢体瘫较轻或下肢瘫痪程度较重,上侧肢体瘫较轻。完全瘫变为不完全偏瘫,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不完全瘫发展为完全瘫,则表示病情逐渐加重。

  (6) 失语为优势半球大脑皮层言语中枢损害所致。根据损害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分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患者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可用手势或点头等,回答问话。感觉性失语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但这种病人由于语言运动中枢完好,所以,能够说话,而且说起话来,快而流利,但与人对话则是所答非所问。混合性失语患者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自己不会说话,又不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等。命名性失语表现患者能讲话,也能理解别人的话,能说出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唯独叫不出物品的名称。

04脑血管病应该如何预防

  控制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可以从根本上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减少发病率,但由于目前发病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生活不规律,忽视患病的风险,预防意识较薄弱,所以我们要积极干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

  1、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度血症、动脉硬化等病的老年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科学的治疗

  2、对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患肥胖症者以及有上述症状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一般为3~6个月)进行健康检查,重点观察其血压、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以及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正确处理

  3、科学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如生气、激动、焦虑、悲伤、恐惧、惊吓等

  4、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爬楼梯、散步等,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调整饮食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做到不吸烟,不饮酒(可饮少量葡萄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豆制品,吃植物油,饮食应做到清、淡、熟、软低脂肪的食物包括:绿豆芽、土豆、山药、胡萝卜、油菜、芹菜、大葱、菜花、冬瓜、黄瓜、茄子、海带、蘑菇、番茄等

  5、一旦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然发生视力下降、剧烈头痛、眩晕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治疗

  脑血管病目前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前三位的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之一而在我国脑卒中的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致残率持续较高,目前脑血管病发病趋于年轻化,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及经济负担,已经让全民为之担忧,然而大多数人对脑血管病的真正认识却十分肤浅,这对疾病预防、发病、治疗及恢复过程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普及防治脑血管病的知识至关重要

  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抓紧时间系统治疗,避免发生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梗塞同时还要重视高血压的防治,高血压是发生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及时治疗可引起中风的其他疾病,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并发脑出血的概率非常高如果得到良好的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则可大大减少或延迟

05脑血管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缺血性卒中的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物化学检查常在正常范围。若梗塞灶较大则脑脊液压力可升高,蛋白质含量亦可增高。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周围血的白细胞计数可略增高。脑脊液压力常常升高达180~200mm水柱,外观呈粉红色,蛋白质含量可增高。如果血肿不大,或患者为70岁以上老年(因脑萎缩明显),脑脊液压力可以不高。若血肿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脑脊液可以不含血。原发或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压力常常高于200mm水柱,外观呈血性。

  检查:

  ①脑电图。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期,脑电图可见弥漫性异常,慢波增多,病侧半球较明显。一般2~3周后可逐渐恢复。

  ②颅脑超声波检查。脑梗塞急性期中线波常无偏移(大面积梗塞除外)。脑出血急性期中线波常向病灶对侧偏移。

  ③放射性核素脑扫描。脑梗塞2~3日后梗塞区可见楔形放射性核素浓聚影。脑出血早期可见血肿区放射性核素浓聚影。

  ④脑血管造影。脑梗塞急性期可发现闭塞血管,有时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的充盈缺损影像,但也有不少脑梗塞病例未能发现任何异常。脑出血时可见到脑血管受到血肿的推移,这可帮助诊断出血区。

  ⑤头颅CT扫描。对诊断脑梗塞和脑出血具有高度价值。脑梗塞2~3天后梗塞区呈低密度变化。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呈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提示水肿区。

06脑血管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脑血管病患者经常饮水。防止血黏度增高,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多饮水,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血液中含有80%的水。水能起到参与人体的化学反应、调节血液的HP值、降低血脂、带走血管壁上的黏稠物等作用。饮水要注意时机,如早晨起床前、每次就餐前饮水,效果特别好。一旦体内水分充足,黏稠的血液可被稀释。

  脑血管病患者调整食物结构,注意合理搭配。平时提倡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荤腥厚味食物,平时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脑血管病患者重点选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有黑木耳、大蒜、洋葱、香菇、草莓、菠萝等。具有阿司匹林药用的抗凝食物有西红柿、红葡萄、橘子等。具有调脂作用的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核桃等。此外,一些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等,也可使血栓不易形成。

07西医治疗脑血管病的常规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等,在临床随症加减,疗效显著,下面从常用方的中药性味、功效及药理方面作一介绍,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治疗,原则上是一人方,一定要辨证施治:

  1、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2、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3、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发斑、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肝火目赤。

  4、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于肝血亏虚及血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5、川芎: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6、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瘫痪,斑疹紫暗。

  7、桃仁:苦甘、平,归肝、大肠、肺、脾经。具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之效。用于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等。

  8、天麻:味甘、辛、平,归肝、脾、肾、胆、心、膀胱经。有息风止痉、平肝阳、祛风通络等功效。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等。

  9、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归心、脾、肝、肾经,属血分之药。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瘀血头、胸、胁、腹疼痛,积聚,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温病心烦,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

  10、地龙: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效。主治高热惊痫,癫狂,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证,肺热哮喘,小便不利,尿闭不通等。

  11、葛根: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

  方中生黄芪是为君药,重在补气升阳。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共为臣药,共具活血化瘀之效,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天麻搜风止痉、祛风通络,白芍养血柔肝,共为佐药。地龙、葛根为使药,地龙通络祛风,令药达经络,葛根升阳,引药上行。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