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头部 >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简介

相关问答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是老年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其概述为: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病变累及的微小动脉直径在200m左右,病理改变为2~20mm的腔隙或梗死灶,头颅CT扫描显现为2~20mm(一般不应超过15mm)的不同程度的密度减低区,目前临床已可诊断20多种腔隙综合征。

 

【详情】

01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如下: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160/95mmHg)时。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高血压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有2种可能机制:1、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血管渗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瘤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形成。2、持续性高血压使脑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侧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性微梗死。

  二、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用连续切片方法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其他学者也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三、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不过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的增高、血小板黏附性的增强,无疑可加重脑的深穿通支动脉的血流供应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五、其他因素

  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02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可并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昏迷抽搐,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最终发生脑疝。另外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

03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典型症状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一、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二、临床类型

  1、单纯运动性轻偏瘫(PMH)

  最常见,占40%~60%,主要特征为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而仅有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病灶可发生在内囊、脑桥、大脑脚、基底节、大脑皮质、放射冠等处,常于2周内恢复,但易复发。

  2、纯感觉性卒中(PSS)

  无肌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而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梗死所致,少数病例可由脊髓丘脑束,丘脑皮质束的病灶所致,也可因病灶侵及整个丘脑的外侧及内囊后肢的放射冠而引起,常于数周内恢复。

  3、感觉运动性卒中(SMS)

  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轻瘫,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和失用,以往认为此型较少见,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仅次于PMH,其病灶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囊后肢,通常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预后良好。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HAH)

  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构音障碍,向一侧倾倒,病灶发生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放射冠,小脑等处也可发生,常于数周内恢复。

  5、构音不良-手笨拙综合征(DHS)

  表现为明显的构音障碍、呐吃、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共济失调,并可伴有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行走时步态不稳,但无感觉障碍,起病急,症状迅速达高峰,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的上1/3和2/3交界处或内囊最上部分的膝部。

  6、变异型PMH:PMH有7种变异型:

  (1)合并运动性失语的PMH,病灶位于内囊膝部及前肢,放射冠下部,为供应该区的豆纹动脉闭塞所致。

  (2)无面瘫的PMH,由椎动脉及其穿通支闭塞所致,起病时可有轻度眩晕及眼球震颤,可伴有舌肌异常麻木及无力,晚期可累及对侧锥体,造成四瘫。

  (3)合并同侧凝视麻痹的PMH,病灶位于脑桥下部旁正中央,表现为面瘫及上下肢瘫痪,伴一过性同向凝视麻痹和交叉性核间眼肌麻痹(即one-and-a-halfsyndrome),而外展神经功能正常。

  (4)合并Weber综合征的PMH,是由大脑脚中部的梗死累及动眼神经纤维所致。

  (5)合并展神经交叉性麻痹的PMH,病灶位于脑桥最下段旁正中区累及同侧的展神经。

  (6)合并精神紊乱的PMH,病灶发生在内囊后肢的前部和后肢,影响了丘脑额叶联系纤维,表现为急性精神错乱,注意力及记忆障碍伴PMH。

  (7)表现为闭锁综合征的PMH:是由双侧皮质脊髓束梗死引起的双侧PMH所致,可见于双侧内囊,脑桥,锥体束或大脑脚的梗死。

  7、中脑丘脑综合征

  通常是大脑后动脉的穿通支丘脑底丘脑旁正中前动脉和后动脉,中脑旁正中上动脉和下动脉等4支动脉中的1支或1支以上阻塞所致,典型的梗死灶呈蝶形,累及双侧中脑旁正中区,丘脑底部和丘脑,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Parinaud综合征,或垂直性凝视麻痹伴昏睡,意识丧失和记忆障碍。

  8、基底动脉下部分支综合征

  是由于基底动脉下段或椎动脉上段的小分支闭塞,导致下丘脑,脑干被盖部梗死,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侧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吞咽困难、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面肌无力、眼部烧灼感及三叉神经分布区麻木感。

  9、各种其他类型的综合征:

  (1)Claud综合征: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小脑性共济失调。

  (2)半身抽搐,延髓外侧综合征。

  (3)桥延外侧综合征。

  (4)遗忘症。

  (5)一侧下肢无力跌倒。

  (6)构音障碍,急性丘脑性张力障碍。

  (7)偏身舞蹈症。

  (8)丘脑性痴呆。

  (9)假性延脑麻痹。

  (10)假性帕金森氏症。

  由于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腔隙性梗死的部位、大小、多寡的不定性,导致了其临床综合征的报道不断增多,似有无穷尽之势,因此仍需要不断地学习,认识,总结。

  10、腔隙状态

  目前认为腔隙状态不仅仅是基底节或脑桥部多发性梗死所致,更主要的病变为额叶白质的腔隙及其弥漫性不完全软化,临床表现为痴呆,发音障碍,吞咽困难,伸舌张口困难,下颌反射亢进,四肢痉挛,双侧病理征阳性,强哭强笑等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及肌肉僵硬,动作缓慢,短小步态等帕金森病症状,小便失禁。

  11、血管性痴呆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的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中常见类型,有老年者尸检证实,梗死数目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特征包括:

  (1)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病史;

  (2)多数有脑卒中病史;

  (3)可查及局灶性和弥漫性神经功能受损的体征;

  (4)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多数病人情感淡漠、缺乏机敏性,但人格相对保存;

  (5)CT或MRI显示大脑深部多发腔梗。

  12、无症状腔隙梗死

  患者头颅CT或MRI扫描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但临床上无明显定位性体征和症状,其梗死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区、内囊区、放射冠、病灶较小、直径小于1.5cm,有部分病变则因其产生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易于被人忽视或缺乏认识而归入此类(例如右侧额顶区梗死导致体象障碍,病觉缺失或偏侧忽视,枕叶梗死导致偏盲或象限盲等)。

04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主要措施在于积极控制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高危因素,如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积极治疗,以预防发展成脑梗死

05老年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检查血糖、血脂、血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具体检查如下:

  一、心电图

  血压监测。

  二、脑电图

  血管性痴呆病人脑电图基本表现为弥漫性低波幅慢波,即以广泛的θ或δ波为背景,呈现明显局灶性或不对称性慢波,少数病例有周期性尖慢波融合,脑电图改变不能区分血管性痴呆的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大小与脑电图的异常率有关,如病灶为1.5~3mm者45%有异常,如小于1.5mm则65%脑电图正常。

  三、脑血流图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脑血流图改变主要是血管壁弹性及血流量下降,异常率很高,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测定血管狭窄的程度,而且可以动态探察血栓的大小,多少及流动状态。

  四、诱发电位

  1、体感诱发电位(SEP):SEP的异常与病灶的位置有关,如内囊病变大多为N20波幅降低或消失,亦可见P22,N30波幅降低,以及晚成分N63异常;顶叶病变可见P27,P25波幅降低;丘脑病变P15,N20,P25波幅缺失及N20峰潜伏期(PL)延长;延髓病变N13,P14波幅降低,血管性痴呆的SEP主要是峰间潜伏期(IPL)延长,相当于中枢传导时间(CT)延长,当白质病变广泛时,更为显著,借此可以和老年性痴呆鉴别,后者SEP测定大都正常。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于BAEP记录的电位活动发生源在脑干,因此脑血管疾病的BAEP多着重于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BAEP异常与病灶部位的关系为影响到第Ⅷ脑神经及耳蜗循环,BAEP各波均不能引出,脑桥下段累及双耳蜗核病变仅见Ⅰ波,脑桥下段被盖部病变,BAEPⅢ波及其以后诸波异常;脑桥上段病变,Ⅳ,Ⅴ波异常,一侧脑桥与中脑交界部病变,同侧Ⅴ波消失,对侧BAEP正常。

  3、事件相关电位(event-ralatedpotentials,ERPs):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RPs检查时,其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然而P300潜伏期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目前报道的结论尚不统一。

  一组统计资料显示患者P300潜伏期与其梗死病灶的多少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而与CT影像上脑室的扩大或脑室周边组织密度(辉度)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并与Hasegawa痴呆量表所测的智力积分呈明显的负相关。

  4、视觉诱发电位(VEP):枕叶的腔隙性梗死不产生VEP的P100潜伏期改变。

  五、头颅CT扫描(CT)

  临床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CT见有腔隙性梗死灶者占66%~76%,CT对幕上>5mm的腔隙病灶易于发现,而对
  六、磁共振(MRI)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头颅CT扫描,尤其对脑干及小脑内的腔梗病灶,病后72h,75%患者的MRI可显示≤15mm的腔隙性病灶,5天内其检出阳性率可达92%,急性期腔梗病灶在MRI的影像特点为T1信号减低,T2信号增高,其中以T2信号增高改变更为敏感。

  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可提供清晰的颈动脉、椎动脉图像,快速检测血管阻塞情况,但目前未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若条件许可,对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考虑选择此项检查。

  八、单光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SPECT)

  利用此项技术,根据脑组织不同部位的放射性物质摄取梯度,可检测区域脑血流量(rCBF)改变,一般卒中发生后,rCBF灌注发生严重障碍,因而梗死后24h内,SPECT即可发现。

  SPECT-rCBF显像是鉴别Alzheimer病与MID的良好手段,Alzheimer病表现为颞、顶、枕、额区放射性分布对称性减少,其中尤以颞、顶、额区为著;MID则呈大脑皮质内散发的或斑片状的多发性血流灌注缺损区。

  九、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PET)

  此项检查可反映脑组织血流量,葡萄糖代谢及氧代谢(CMRO2)变化,腔隙性梗死患者经PET检测,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改变,但发现位于内囊25mm小梗死病灶邻近的组织及病灶对侧小脑半球CBF和CMRO2有明显减少,后者提示腔隙梗死时PET的异常不仅与病灶的大小而且与病灶的部位有关,经改进的PET检查技术能分辨12mm及皮质下结构的病理生理改变。

  十、痴呆者认知功能的检查

  简单的临床检查包括交谈与量表检测,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智力状态检查: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Blessed痴呆量呈(BDS)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

  2、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评定:包括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和Pfeffer的功能活动调查表(POD)。

  3、神经心理测验:包括以检查记忆和学习能力为主的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检查言语功能的快速词汇测验(RVR),评定注意/即刻记忆的数字广度测验(DS)及检查构造和图形识别功能的WISC积木测验(BD)等。

06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饮食宜忌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宜吃具有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吃含有酒精、高脂肪、寒凉性的食物。

07西医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常规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应在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同时给予细胞活化药及能量合剂、高压氧治疗,配合适当的智能和肢体功能练习,加强护理。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