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头部 > 老年脑血栓形成

老年脑血栓形成简介

相关问答

  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简称为脑血栓,系指由于脑动脉壁病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高而形成血栓,致使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临床类型。

 

【详情】

01老年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脑动脉血管壁最常见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首要病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其次为各种脑动脉炎,包括钩端螺旋体动脉炎、大动脉炎、梅毒性脑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核性脑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红斑狼疮、胶原系统疾病等;此外,少见的病因有颈部动脉的直接外伤、先天性动脉狭窄、畸形;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刀样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血液凝固性增高(如分娩后、肿瘤、口服避孕药、术后、脱水)、血压降低(用降压药过量、休克)和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均是血栓形成的因素。

  二、发病机制

  脑动脉血管壁病变是脑血栓形成的基础。管壁粥样硬化变性或炎症改变均可使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血液中有形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尤其是血小板易黏附在内膜病变部位;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又可释放出花生四烯酸、5羟色胺、ADP等多种具有使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物质,可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并形成动脉壁血栓。血栓逐渐扩大,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而致脑梗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因血液成分变化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因代谢障碍造成高脂血症、异常蛋白质血症和因心血管功能障碍而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也都会促使血栓形成。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如侧支循环供血充分,可不出现症状或只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如侧支循环供血不良,则症状严重。血栓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形成,形成后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展,从而使更多的分支闭塞。血栓又可在几天内自行溶解,栓子可破碎流入远端血管或阻塞其分支。

  1、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1)好发部位:在动脉分叉和弯曲部,如颈动脉窦区、颈动脉虹吸部,脑底动脉下、大脑前、中、后动脉近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2)动脉壁因局部粥样硬化病变而膨出,即形成梭形动脉瘤。

  (3)动脉硬化的血管壁早期显示不规则的淡黄色类脂质的斑块,晚期为灰白色增生的纤维组织斑块。

  (4)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动脉拉长、迂曲甚至形成扭结,或在动脉内壁形成溃疡性斑块、出血或坏死。

  2、脑血栓形成后改变

  (1)由于血栓形成后血流受阻或中断,如侧支循环不能代偿供血,则受累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软化和坏死。此软化坏死灶也可以是多发的。如病灶在深部的白质,多为缺血性梗死;在皮质由于血管比白质丰富,常为出血性梗死。

  (2)由于局部CO2蓄积,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在软化坏死灶周围可出现脑水肿。

  (3)坏死软化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后,可遗留胶质瘢痕。大的软化灶可形成囊腔。

02老年脑血栓形成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重症卧床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脑血栓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

  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

  4、抑郁症

  脑血管病后抑郁症和焦虑反应脑血管病后抑郁是脑血管病较为常见的情感障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03老年脑血栓形成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临床分型

  1、可逆性脑缺血发作

  又称可逆性脑缺血神经功能障碍,它不同于短暂脑缺血发作,在于24h后临床症状尚未完全恢复,常伴有或大或小的梗死病灶,但尚未导致不可回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或因侧支循环代偿较好,血栓溶解,脑水肿消退等原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3周以内完全缓解而不遗留后遗症。

  2、进展性卒中

  脑血栓形成多属于此型,由于血栓逐渐发展,脑缺血,水肿的范围继续扩大,症状逐渐进展,由轻变重,直到出现完全性卒中,称为进展性卒中,常历时数天甚至数周。

  3、暴发型

  少数脑血栓形成,发病急骤,累及颈内动脉主干,病人常很快昏迷,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症状,完全性偏瘫,失语等,症状和体征很像脑出血,但CT扫描常能帮助鉴别,称为暴发型或类脑出血型。

  二、定位诊断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常与梗死血管的供血状况直接有关,根据其症状可以做出定位诊断。

  1、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的共同特点是一侧大脑半球受累,出现病变对侧三偏症状: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如优势半球损害,尚可出现失语。其中:

  (1)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包括额叶,顶叶,颞叶,脑岛的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深穿支则支配基底节和内囊膝部及前1/3,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是最容易发生闭塞的脑血管,主干闭塞及深穿动脉闭塞时,常可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以及失语(优势半球);皮层支闭塞则分别可引起失语,失用,对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感觉障碍等。

  (2)大脑前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包括旁中央小叶,胼胝体的前4/5和额极,其深穿支则供应内囊前肢和尾状核,大脑前动脉皮层支闭塞常可引起对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并伴有排尿障碍(旁中央小叶),强握,吸吮反射,智力及行为改变(额叶),深穿支由于累及纹状体内侧动脉—-—Heubner动脉,常出现对侧上肢及颜面中枢性瘫痪,但临床上大脑前动脉闭塞较少见。

  2、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和小脑及大脑后动脉血供区,其中:

  (1)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枕叶,颞叶底部,丘脑和中脑等,主干闭塞常引起对侧偏盲和丘脑综合征,深穿支包括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一旦闭塞时常可引起丘脑综合征,包括偏轻瘫,偏身感觉障碍,丘脑性疼痛,舞蹈手足徐动症,半身投掷症,垂直性凝视麻痹等症状。

  (2)椎动脉:主要供应延髓,小脑后下部及颈髓上部,其分支较多,椎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亦称Wallenberg综合征,对侧痛温觉和同侧颜面痛温觉减退,Horner征,前庭神经和Ⅸ,Ⅹ脑神经障碍,和小脑共济失调,如累及椎动脉内侧分支,则可引起延髓内侧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和同侧舌瘫,伴有对侧深感觉丧失,但有时一侧椎动脉闭塞由于代偿可不出现症状,只有两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时,才出现症状。

  (3)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分支较多,主要分支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旁正中动脉,小脑上动脉等,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常构成各种综合征,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可引起脑桥软化,使病人迅速死亡,或产生闭锁综合征,患者四肢瘫痪(包括颜面),不能讲话,但神志清楚,并能用睁眼,闭眼活动表示意思,临床常见的基底动脉分支引起的综合征,如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Foville综合征,病侧凝视麻痹,内听动脉病变则常引起眩晕发作,伴有恶心,呕吐,耳聋等症状。

04老年脑血栓形成应该如何预防

  1、合理饮食,适当锻炼,防治各种原发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2、必要时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某些头颈部及心胸外科手术中运用经颅多普勒监测等

  3、治疗原发病,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治疗,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

  4、护理上注意让病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防止栓子脱落再次栓塞,同时由于长期卧床还要注意吞咽功能及口腔的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05老年脑血栓形成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老年脑血栓形主要进行的检查项目包括:1、血液,血脂,血糖增高,血流变学异常。2、脑CT或MRI检查在24~48h后可见低密度梗死区改变。

06老年脑血栓形成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老年脑血栓形成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适量增加蛋白质

  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2、注意烹调方法

  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脑出血后遗症的主要症状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3、脑血栓的病人要经常饮水

  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二、老年脑血栓形成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限制脂肪摄入量

  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

  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脑血管病的预兆征象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

  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含糖饮料不断增加,当地多饮用含糖饮料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脑血栓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如脑血栓的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并应用降糖药而产生低血糖时,可适当饮用饮料以防止血糖继续下降,当一过性低血糖缓解后,就不要再饮甜饮料了。现在许多厂家生产保健型饮料,其中以低糖饮料为主。用一些甜味剂来替代蔗糖,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满足了喜甜食人的要求和口感。常见的甜味剂有阿斯巴甜,甜菊甙等。其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用量小,不产生热量、无毒、体内不吸收,能够从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许多动物实验证明,阿斯巴甜无致癌性。可以放在溶液和面点制作中。

  4、限盐

  脑血栓的病人有的合并高血压病,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07西医治疗老年脑血栓形成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安静卧床;有烦躁症状者,应找出原因对症处理。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注意肢体位置和大小便处理,防止褥疮、肺炎、便秘和尿路感染,同时,应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血压偏低,可服用哌甲酯(利他林),每次10mg,2~3次/d,或服用咖啡因,每次20mg,2~3次/d,头应放平或稍低,并可输液或输入胶体物质提高血压。如血压偏高,一般先降颅内压观察,仍高者再用较缓和的降血压药物。有心动过速、过缓、心衰等功能紊乱应及时处理纠正。如为风湿、钩端螺旋体、梅毒等脉管炎,应分别用抗风湿、青霉素治疗。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或苯乙双胍(降糖灵)及饮食控制疗法。患者如昏迷,则应按昏迷病人常规护理。

  2、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患者有脑水肿时,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呃逆、头痛等。应首先降低颅内压,暂不用血管扩张剂。常用药物为20%甘露醇、每次125ml静脉快速滴注,1次/6~8h。此外,呋塞米、甘油、甘果糖、人血白蛋白等亦可根据高颅压程度及全身情况进行选择。严重的高颅压可选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起效快、作用强的药物,一般高颅压可选用甘油或甘果糖、人血白蛋白等。抗脑水肿治疗应从发病后24h开始,连续5~7天。应用脱水剂时应注意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血钾情况。

  3、溶栓治疗

  溶栓疗法就是用药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使之再通,从而恢复脑血流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排除了脑出血、脑血管造影证实有血栓形成,收缩期血压低于24kPa(180mmHg);呼吸道通畅不需进行气管切开;无活动性溃疡、肺结核、严重肝病;新近未行过手术;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超早期病人。常用溶栓药物如下:

  (1)第1代溶栓药物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等为非选择性溶栓药物。链激酶(SK)是溶血链球菌产生的一种激酶,有抗原性,不良反应较大,目前已不推荐使用。尿激酶(UK)是由人尿或人肾培养物提取的一种蛋白酶,本身无抗原性,可直接激活纤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作用较强,不良反应比较小,且较安全。用法是尿激酶(UK)6~2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0.5~2h滴完。非选择性溶栓剂可使纤溶酶很快升高,迅速耗竭纤维蛋白原,溶栓效果确切,但可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状态,出血并发症多,且维持时间较短。

  (2)第2代选择性纤溶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基因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单链尿激酶血浆酶原激活剂(SCUPA)等。

  阿替普酶(t-PA,rt-PA)是当前国外应用最广泛、效果最理想的溶栓剂,原先是从人类黑色素瘤的组织培养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现在用基因工程技术由大肠杆菌制造而成。阿替普酶(t-PA)首先和血栓上的纤维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活化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进而溶解血栓。与尿激酶(UK)不同的是,阿替普酶(t-PA)与血浆中纤维蛋白酶原结合较少,一般不会引起全身纤溶。但该药价格昂贵、半衰期短,大剂量使用有增加出血的可能性,且有一定的血管再闭率。阿替普酶(t-PA)的剂量为0.3~0.8mg/(kg·d)(10~100mg/d),至血栓溶解后用尿激酶(UK)维持3~5天。阿替普酶(rt-PA)用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其中10%先由静脉推注,余下的90%静脉滴注,1h内滴完。最近美国FDA已批准阿替普酶(rt-PA)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4、扩张血管药物

  脑梗死发作时,脑血流循环障碍往往是可逆的,如在发病后脑水肿出现前应用扩张血管药物,能立即改善局部缺血,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效果好。因此,凡在发病24h内者,均可应用扩张血管药物。48h以后,梗死区脑组织可因缺血、缺氧、水肿、坏死,容易导致过度灌流综合征(luxuryperfusionsyndrome)。在了解局部脑血流量之前,原则上不用扩张血管药而应考虑用脱水剂。发病2周后脑水肿已退,用扩张血管药比较安全。血压偏低时应慎用。

  (1)二氧化碳:脑血管的调节主要是化学调节,即由呼吸气体(CO2和O2)以及血液酸碱度进行调节。动脉中的CO2分压增加能显著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而O2的分压作用恰好相反。临床用5%CO2加上85%~90%02的混合气体吸入,每天吸入1次,每次10~15min,10~15次为1个疗程。

  (2)罂粟碱:对脑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其作用强度仅次于CO2。可用30~60mg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1次/4~6h,或60mg~9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内静滴,1次/d。

  (3)氟桂利嗪(西比灵):氟桂利嗪(西比灵)除了钙离子拮抗作用外,还有减轻静脉收缩和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常用方法是5~10mg/d,口服。由于其半衰期长,每天口服1次即可。以睡前顿服为宜。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其次为乏力,少见者为头晕、口干。

  (4)尼莫地平:是一种脂溶性钙通道阻断剂,可通过血脑屏障。研究结果表明,尼莫地平能阻断钙离子内流,消除和缓解血管痉挛,选择性的扩张脑血管,保护脑细胞,是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常用方法:尼莫地平口服每次40mg,3~4次/d,尼莫地平注射液每次12~24mg加入5%葡萄糖盐水750~1500ml中静脉滴注,开始滴注时,尼莫地平1mg/h,若病人能耐受,1h后增至2mg/h,1次/d,连用10天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不良反应比较轻微,口服给药可有一过性消化道不适、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等;静脉给药可有血压轻微下降、头痛、头晕等。

  5、改善微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2万~4万,是许多脱水葡萄糖分子的集合物。由于分子体积较大,不易渗出血管,所以既可以维持血液渗透压,又能稀释血液,减少血黏度和血细胞的聚集,从而增加血流速度,有利于促进侧支循环和改善病变区域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微血栓形成,并增加血容量,促进利尿。常用剂量:每次10%溶液250~500ml静滴,1次/d,连用1~2周。间歇一段时期,可重复应用,对有出血倾向或左心衰病人,可引起出血或急性肺水肿,应慎用。

  二、预后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高龄尤其80以上者病死率高。急性期死亡病例1/3发生在病后1周内。梗死灶大者易发生脑水肿及脑疝,脑干受压,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少见,但病死率高。意识障碍重者预后差。有合并症者预后差。

  脑血栓的远期预后随时间的延长累积生存率下降。死亡原因仍以肺部感染占第1位,或死于再次复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心肌梗死或其他老年病。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