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上腹 >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简介

相关问答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又称门静脉高压症或班替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见于年长儿。慢性充血性脾大症主要是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肝硬化等征象。最近发现本病征往往与门脉高压并发,但目前认为脾大与“脾功能亢进”并非只是由于充血所致,因门脉减压之后仍可继续有脾大及脾功能亢进存在。

【详情】

01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小儿时期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和脾静脉栓塞。脾静脉栓塞可能与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脐静脉插管并发症、门静脉海绵状瘤、先天性脾血管畸形、腹部肿块压迫等有关。门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外和肝内两型。

  1、肝外型门脉高压症

  门静脉先天畸形、海绵状病及门静脉梗阻和血栓均可引起门脉高压。脾静脉可因先天瓣膜畸形而发生梗阻或由于新生儿脐炎、败血症、脐静脉插管术而发生脾静脉炎及血栓形成。

  2、肝内型门脉高压症

  见于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血吸虫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胰腺囊性变。

  二、发病机制

  脾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正常人70%的脾静脉血汇入门静脉。如果门静脉发生梗阻,脾脏的回血障碍,可出现充血性脾肿大。当充血的原因去除,肿大的脾可回缩。晚期病例由于纤维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即使去除病因,脾肿大也无明显回缩。目前认为此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慢性门静脉阻塞或肝硬化所引起的门脉高压、高度脾肿大、贫血与脾功能亢进的一组病征。

02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晚期常发生肝硬化的症状,如腹水、黄疸、重度营养不良、下肢水肿,以及胸、腹部皮下静脉扩张(侧支循环)、呕血、便血等。腹水一般不见于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脾肿大是小儿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体征。脾多呈中等度肿大,其硬度主要取决于门静脉高压持续的时间。门静脉发生高压后,产生侧支循环,以保证血液回流入心脏。在上部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在下部形成中、下痔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血管经常受食物、粪块摩擦,容易破裂,引起呕血和便血。

03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门脉高压症

  1、肝外型门脉高压症

  本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呕血及黑便)较早;腹水较少见且易消退;脾脏显著肿大伴脾功能亢进,可有新生儿败血症,脐患病史,或有脐静脉插管史,而无肝炎病史。

  2、肝内型门脉高压症

  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先天性胆管狭窄等,呕血,便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出现较肝外型晚,本病好发于2~12岁之间,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常伴有营养不良,多有顽固性腹水,肝功能异常伴凝血功能障碍,肝大或缩小,质地硬可扪及结节;显著脾肿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个别诊断困难的病例,需经剖腹探查才确定诊断。

  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多见于学龄儿,长期静脉淤血致心源性肝硬化可导致脾肿大,但较罕见。

  三、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例85%有脾肿大,多为轻度。

  四、门静脉血栓形成

  十分罕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两型都有脾肿大,急性型常继发于脾切除术,门静脉手术,门静脉感染或创伤之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呕吐,呕血和便血,慢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比急性者多见,常见于肝硬化,其次为肝癌或腹腔内其他脏器压迫,侵蚀门静脉,患儿可有腹水,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本病肝脏极少肿大,以脾肿大为明显,此点可与肝静脉阻塞相区别,脾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部分病人经手术探查方能确诊。

  五、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临床罕见,国内仅报道少数病例,多由血栓形成引起,原发性少见,多为继发性,分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轻度黄疸,肝大,腹水,慢性型除有腹痛,肝大和消化不良外,尚有脾大,腹水,下腔静脉造影确定诊断,本病预后差。

04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应该如何预防

  引起本症病因较多,有肝内因素也有肝外因素为了预后与治疗的目的,应进一步寻觅致病原因,区分肝内性或肝外性预防治疗原发肝病才能预防脾肿大

05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象检查

  呈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块收缩不良及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可见明显的全血细胞减少,在发病初期,贫血为正色性,多次失血后转为小细胞低色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均可暂时增多,脾脏越大,白细胞越低,常在(1.5~4)×109/L之间。

  2、骨髓象检查

  早期无异常改变,有时呈增生现象,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增多,并见细胞成熟障碍,中期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的成熟可受限制,晚期红细胞成熟受到影响。

  3、肝功能检查

  在肝硬化之前,肝功能测验多正常。

  4、凝血因子的改变

  早期仅有脾肿大而无肝功能不良者,各种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晚期肝硬化时各种凝血因子与正常对照有显著不同。

  5、X线,超声波检查脾脏

  脾肿大在肋弓下不能触及者,可借助X线,超声波检查以确定脾脏大小,位置,性质,确定肿块是否为脾脏,同时,超声波检查对探查脾脏大小和有无腹水及腹水量多少有一定价值。

  6、食管胃肠钡餐检查,肾盂造影

  通过食管钡餐检查可观察食管静脉曲张,以了解有无门脉高压,而通过胃肠钡餐检查,肾盂造影等有助于鉴别腹部肿块的性质。

06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病人的饮食宜忌

  饮食要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饮食为宜,更要做到定时、定量、节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的进食糖类、鸡蛋、鱼类、瘦肉等。

07西医治疗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以脾功能亢进为主的病例,脾切除后常得到良好效果,短期内血象迅速正常,终获痊愈。以门静脉高压为主的病例,须同时施脾肾静脉吻合术。以肝硬变为主的病例,由于肝细胞已有严重损害,手术治疗并无裨益,应采取支持疗法,高蛋白、高糖类膳食,多种维生素、铁剂或肝剂对贫血有功效,必要时给以输血,若同时伴有出血倾向者,以输新鲜血为宜。腹水明显者用利尿剂。对食道静脉曲张者,可由静脉注入加压素0.1~0.2U/min,能使内脏的动脉及肝动脉收缩,从而暂时减低门脉压使出血停止。

  1、脾切除手术

  本病出现较重的脾功能亢进现象时,应考虑脾切除手术。手术后的预后依照梗阻的部位及手术方法而不同。如梗阻在脾静脉,切除后效果较好,可获痊愈。以肝内或门静脉病变为主的病例,切脾后仍可能出血,但可减轻脾功能亢进现象。

  2、分流术

  为了减轻门静脉高压症,尤其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予以外科手术治疗。将压力高的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到压力较低的下腔静脉系统(门体静脉分流术),实为一种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方法。本病早期肝功能正常,如果手术分流成功,临床即获痊愈。分流手术指征:

  (1)年龄:小儿年龄在6岁以上,吻合血管直径最好在0.6cm以上。

  (2)一般状态:小儿一般状态良好,血浆蛋白总量在6g以上,白蛋白在3g以上者。

  (3)病史:病史中有2次以上出血者,或1次出血并脾大,脾功能亢进者。

  (4)有明显食管静脉曲张:患儿虽无呕血史,但检查有明显食管静脉曲张者。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发展,小口径的血管吻合成功率有明显增加,婴幼儿时分流术亦有成功的报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行分流术后效果不如肝外型好。门-体循环分流术后,一些有害物质可不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肝性脑病发生率增加。

  3、保守疗法

  (1)肝硬化患者:在手术成功后可不再大呕血,但肝功能一般继续减退,预后不好。如果肝硬化已经发展到肝细胞严重损害,出现腹水或黄疸,则从远期效果着想,脾切除无实际治疗价值,可采取保守疗法。

  (2)食管静脉曲张:关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对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不宜行急症手术,采取保守疗法使用止血药物。可由静脉注入加压素(vasopressin,pitressin)0.1~0.2U/min,能使内脏的动脉及肝动脉收缩,从而暂时减低门静脉压,使出血停止。其副作用为高血压,循环扩容及低钠血症。

  二、预后

  肝功能正常,如果手术分流成功,临床即获痊愈。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本病征预后多呈慢性过程,最终结局常因消瘦、衰竭、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严重肝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有晚期病人经脾切后亦有治愈的机会,少数病人,病程进展快,1~2年内迅速进入晚期。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