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全腹 >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简介

相关问答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伤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副伤寒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它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与伤寒相同。

 

【详情】

01伤寒与副伤寒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1、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的石碳酸溶液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2、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白细胞减少,这些现象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02伤寒与副伤寒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伤寒与副伤寒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肠出血在治疗上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在治疗上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本病的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病菌的毒力、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营养不良、肺炎、肠出血及肠穿孔,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

 

03伤寒与副伤寒有哪些典型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有哪些症状?介绍如下:

  一、症状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为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3、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二、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1、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受伤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2、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麻痹、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4、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5、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04伤寒与副伤寒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在于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05伤寒与副伤寒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伤寒与副伤寒应该做哪些检查?简述如下: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二、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

  2、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3、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4、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5、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三、免疫学检查

  1、肥达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2、其他免疫学检查

  (1)被动血凝试验(PHA)。

  (2)对流免疫电泳(CIE)。

  (3)协同凝集试验(COA)。

  (4)免疫荧光试验(IFT)。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四、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DNA探针(DNAProbe)。

  2、聚合酶链反应(PCR)。

06伤寒与副伤寒病人的饮食宜忌

  伤寒与副伤寒患者的饮食保健注意要点是什么?简介如下:

  一、宜食

  1、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2、伤寒患者要痊愈时,饭量会大增,这时要忍耐,以免病又复发,应该少食多餐,且选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进食,如鸡蛋拌匀放在碗里蒸,牛奶、肉汤、肉松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3、以冬瓜炖汤喝,要记住高热末退时,绝对禁食粥,要待热度退后三天,始可进粥。

  4、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二、忌食

  1、不要生吃蔬菜。人们喜生吃的芫荽、薄荷、鱼腥草等佐料类蔬菜要消毒或煮熟再吃。

  2、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

  3、流行季节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食品,如凉米线、凉卷粉等。

  4、忌质地坚硬的食物、渣多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刺激性食物,如豆芽、芹菜、韭菜、辣椒、胡椒、芥末及烈酒等,因这类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机械性刺激肠壁,容易诱发出血和穿孔,或刺激胃肠道,会使胃肠黏膜充血,加重病情。

  5、忌食产气多的食物如红薯、土豆等,因为这类食物会加重肠胀气,加重病情。

  三、副伤寒食疗方

  1、山楂桔皮饮:鲜山楂500克,桔皮、青皮、砂仁、石榴、乌梅各10克,白糖适量。山楂洗净煮熟去核,碾成泥状,各种药物加糖后放入1000毫升水中煮30分钟,滤汁去渣。每日2次,代茶饮。

  可理气舒肝,扶脾止泻。适用于肝郁气滞型伤寒。

  2、乌梅蜜膏:乌梅500克,蜂蜜1000克。

  乌梅先用冷水泡发后去核,加水适量,先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再加水继续煮,共取煎汁3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煎熬至稠膏状态时,兑入蜂蜜煮沸后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日2~3次,每次一匙,以沸水冲服,连服8~10天。用于食欲不佳,健脾止泻。

  3、石榴皮蜜膏:鲜石榴皮100克(干品500克),蜂蜜300克。

  将石榴皮洗净后切碎,加水煮煎,每30分钟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煎汁2次,合并煎汁以小火煎熬至粘稠时加蜂蜜,至沸停火,冷却后装瓶待用,每日服1汤匙。每日2次,每次服1汤匙,用沸水冲开后服用,连服7~10天。可理气舒肝,适用于脾虚肝郁型伤寒症。

  4、乌梅汤:乌梅5-6个,煎浓汤,饭前空腹饮,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5、马齿苋煎:马齿苋60~90克(鲜品加倍),扁豆花10~12克,水煎加红糖,一日分2次服。或马齿苋烧干,研细,以糖调服,每次6克服,每日2次。

07西医治疗伤寒与副伤寒的常规方法

  伤寒与副伤寒在西医上如何治疗?简介如下:

  一、临床类型治疗

  治疗依临床类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肠炎型给抗菌药3~5日即可;而肠外侵袭的伤寒型、病原治疗首选氯霉素,每日2550mg/kg体重,分次服用,疗程至少2周。也可用至体温正常后停药5-7d,再以全量或半量应用5-7d,总疗程不得少于2周。有效者用药后数小时细菌从血液中清除,毒血症在2-3d内改善,随后体温逐渐下降,平均退热时间约100h。该药对减少复发和带菌状态无帮助。用药期间应注意氯霉素的副作用。氨苄西林每日60-100mg/kg,或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SMZ-TMP)可作氯霉素的替代药,疗程也应在2周以上,效果稍差于氯霉素。多元耐药株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氟哌酸)每日成人1.2-1.6g或氧氟沙星(氟嗪酸)每日成人600mg;儿童不宜采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而达到杀菌作用,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易渗入各组织。副作用轻微,偶有头昏、皮疹或纳呆等。利福平、磷霉素、氨基糖甙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也可选用,但均不作为首选药物。败血症型则需按10~14日长疗程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高热者可物理降温。为防止胃肠道穿孔,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多渣胀气的食物,便秘时可低压灌肠。重症患者可输少量鲜血。肠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质,注意维持血容量。肠穿孔者应减少肠蠕动,放置胃肠减压。抗菌治疗除针对伤寒菌外尚须兼顾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注意抗休克及全身支持治疗,有条件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以简单的缝合、引流为主。

  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3d。合并血吸虫病者可用吡喹酮治疗。

  带菌者不宜做接触熟食的工作。可用喹诺酮类或氨苄西林治疗,疗程为4-6周。合并胆囊病变者可考虑胆囊切除术。

  二、病原治疗

  选用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

  2、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进行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四、对症支持治疗

  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