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心脏 > 怔忡

怔忡简介

相关问答

  怔忡是以阵发性,或持续发作为特点,病人自觉心中剧烈跳动的一种急性病证。甚于惊悸,发则心动悸跃不能自主。关于本证的针灸治疗,最早亦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中提到足三里等穴可治“心澹澹然”;《针灸甲乙经》中列缺等19个穴位的主治涉及到本证;宋《针灸资生经》倡用百会灸疗,明《针灸大成》强调内关、公孙等八脉交会穴用于本症的治疗。现代医学中各种类型的重症心律失常,与本证类似。

【详情】

01怔忡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怔忡,为病名,首见于《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种,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者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日久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那么,怔忡是怎么引起的,下面专家介绍怔忡的病因。

  1、邪毒侵心

  正气内虚,感受温热毒邪,心体受损,耗气伤阴,或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血脉,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瘀阻,发为惊悸怔忡。

  2、体质虚弱

  先天心体禀赋不足,心脉不畅,气血运行失常;或年老体衰,久病失养,劳欲过度,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导致。

  3、痰饮内停

  素体阳虚或者久病伤脾肾阳气,导致阳气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与心从而导致的惊悸怔忡。

  4、心阳虚弱

  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从而导致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止。

  5、心血瘀阻

  久病体虚或者日久伤及心阳从而导致心血阻络,心脉不畅,导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发为惊悸怔忡。

02怔忡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怔忡可以并发哪些疾病?人有得怔忡之症,心常怦怦不安,常若有官事未了,人欲来捕之状,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胆气之怯乎?夫胆属少阳,心之母也,母虚则子亦虚。惟是胆气虽虚,何便作怔忡之病?不知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故怦怦而不安者,乃似乎怔忡,而实非怔忡也。治法徒补心而不补各脏腑之气,则是怔忡之病不能痊;补各脏腑之气而不补胆之气,内无刚断之风,外有纷纭之扰,又安望心中之宁静乎!故必补胆之气,而后可以去怯也。

  方药用坚胆汤∶白术(五钱)、人参(五钱)、茯神(三钱)、白芍(二两)、铁粉(一钱)、丹砂(一钱)、天花粉(三钱)、生枣仁(三钱)、竹茹(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胆壮,二剂而胆更壮,十剂而怦怦者不知其何以去也。此方肝胆同治之剂,亦心胆共治之剂也。肝与胆为表里,治胆而因治肝者,兄旺而弟自不衰也;心与胆为子母,补胆而兼补心者,子强而母自不弱也。又有镇定之品以安神,刻削之味以消痰,更相佐之得宜,即是怔忡,未有不奏功如响者,况非怔忡之真病乎!此症用龙齿壮胆汤亦效。

03怔忡有哪些典型症状

  人有得怔忡之症,日间少轻,至夜则重,欲思一睡熟而不可得者,人以为心虚之极也,谁知是肾气之乏乎。凡人夜卧则心气必下降于肾宫,惟肾水大耗,一如家贫,客至无力相延,客见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徘徊岐路,实乃徨耳。

04怔忡应该如何预防

  怔忡在临床上常因久病迁延不愈导致心中剔剔不安等症状常见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在平常,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及时检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等相关检查发生以上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05怔忡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怔忡主要是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根据所掌握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辩证分析,找出发生怔忡的病因病机。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发病;外邪乘虚而入,博于血脉,造成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或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引起怔忡;阴虚火旺,上扰心神;久病大病,不能温养心脉,均可引发本证。

  现代医学应结合查体、听诊、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

06怔忡病人的饮食宜忌

  怔忡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怔忡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怔忡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营养的摄取。宜多吃豆类、瘦肉、鱼类、鸡蛋与新鲜蔬果,蛋白质、维他命都应多量摄取。此外,饮食宜清淡,以容易消化吸收者为主,最好少量多餐。应忌吃辛辣、油腻或喝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的东西,也应避开烟、酒等刺激物。

07西医治疗怔忡的常规方法

  怔忡,为病名,首见于《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种,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怔忡为中医疾病,现代医学中各种类型的重症心律失常,与本证类似。本病的治疗以中医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如下。

  1、刺灸法

  治法:益心安神,定悸止惊

  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

  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心俞可益心气,宁心神,配心之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理气机,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法

  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方法: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耳针法

  选穴:交感神门心耳背心。

  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