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心脏 >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简介

相关问答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严重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严重降低,不能供应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周围循环衰竭和严重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心源性休克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泵衰竭所致。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前壁心梗、高血压、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ST段抬高心梗、心梗或心绞痛史、心力衰竭史、左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病表现。体循环衰竭表现:持续性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末梢紫绀等;亦可同时合并急性肺水肿表现;动脉压<10.7KPA(80mmHg);中心静脉压正常或偏高;心输出量极度低下。

  药物治疗、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再灌注、左心室辅助设备等是目前心源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和缩血管药物。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 是心源性休克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安放IABP 后在心脏收缩期气囊放气, 使外周血管阻力不增加;而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 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增加。由于心源性休克绝大多数是由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因此,对这部分病人采用再灌注治疗[急诊 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 CABG)、溶栓治疗] 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对于改善和恢复心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左心室辅助设备是左心室辅助设备借助外置的机械设备,暂时的、部分的代替心脏的功能,有助于组织的灌注,等待心功能的恢复,并打断心源性休克时的恶性循环,是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措施。

  心源性休克病人病情重、死亡率高。但一旦治疗有效这部分病人的长期预后较好。

【详情】

01心源性休克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排出量显着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死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脏压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病。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内报道为70%~100%,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可望增加患者生存的机会。

02心源性休克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并发症:

  1.休克肺 休克肺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2.休克肾 休克可直接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引起肾脏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导致尿量减少,严重时可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反过来直接加剧了休克。

  3.心血管并发症 严重休克在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程中可出现心肌梗死,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出现胸痛,胸闷,胸部绞窄感及心源性休克等表现等。

  4.心律失常 对休克病人做心电图有89.3%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颤,传导阻滞等。

  5.神经系统并发症 在平均动脉压降至50mmHg(6.67kPa)以下时,脑灌流量不足,可造成脑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如在短时间内不能使脑循环重新建立,脑水肿将继续发展,如平均动脉压继续下降或下降时间过长(超过5~10min时),则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坏死和脑功能衰竭。

  6.消化道并发症 休克时肝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肝小叶中心坏死,严重可发展到大块肝坏死,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在心源性休克时,胃肠道灌注不足,不仅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还可引起黏膜水肿,出血,坏死,并发应激性溃疡和急性出血性肠炎。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心源性休克易导致全身血流速度缓慢,血流淤滞,极易导致血栓形成,甚至微血栓形成,DIC时心肌内微血管栓塞,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断裂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已被病理学所证实,临床可出现出血,休克,多发性微血栓形成,多发性微血管病性溶血等。

03心源性休克有哪些典型症状

  临床上根据心源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入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和精神紧张,但神志清醒,面色或皮肤稍苍白或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大汗,心率增快,可有恶心,呕吐,血压尚正常甚至可轻度增高或稍低,但脉压变小,尿量稍减。

  (2)休克中期:休克早期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欠清,全身软弱无力,脉搏细速无力或未能扪及,心率常超过120次/min,收缩压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肝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相应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少尿或尿闭,血中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产生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尿比重固定,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等,肺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绀,吸氧不能缓解症状,呼吸浅速而不规则,双肺底可闻及细啰音和呼吸音降低,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之征象,脑功能障碍和衰竭可引起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病理性神经反射,瞳孔大小不等,脑水肿和呼吸抑制等征象,肝功能衰竭可引起黄疸,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甚至昏迷。

04心源性休克应该如何预防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梗最严重并发症,预后最差,病死率高于70%近年来采用各种辅助循环、恢复冠状动脉灌注及其他手术治疗,使心源性休克有所改观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及PTCA 术可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值得引起注意

  同时,尽快诊断可引起休克的疾病并及时予以治疗,是防止发生休克的最有效措施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休克的最常见的病因,故及早防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对于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SPRINT研究表明:糖尿病、心绞痛、外周血管或脑血管疾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女性等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如果入院时同时有这6种因素,则发生休克的可能性是25%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休克的高危患者最好早期进行PTCA

  老年心源性休克为极其危重的心脏急症,病死率很高心源性休克,大都发生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为了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重点应放在原发病的治疗及监护上对从事心血管病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工作在CCU 的人员,应该对心源性休克的诊断监护及紧急处理有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应掌握与非心源性休克的鉴别诊断,以免贻误治疗

05心源性休克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原有心脏病症的检查化验异常,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还有重度心衰肺水肿与休克的表现,如X线检查可发现肺瘀血、肺水肿;生化检查可见明显的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06心源性休克病人的饮食宜忌

  对于有心源性休克发作史的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食盐用量,在心力衰竭时,甚至要采用少盐或无盐饮食。烟能引起血管收缩,促使血压上升,诱发心绞痛,加重支气管的病变,因此,心脏病患者须禁烟。饮酒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烈酒应绝对不喝,浓茶、咖啡等也以不用为宜。应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心功能不好者应少吃多餐,少吃油煎食物。

  为了增强心脏功能,必需的热量供应要保证,以下为该病患者宜多食的食物:(仅供参考)

  ①富含钾和镁的食物可保护心脏细胞,参与心肌的代谢过程。应在坚持治疗的同时,吃些富含钾和镁的食物,如豆类、谷类、花生、木耳、瘦牛肉、海带、紫菜、鱼类、香蕉及土豆、菠菜、西红柿等;

  ②富含钙的食物钙可以防治心脏动脉硬化,减少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含钙较多的食物主要有豆类、芝麻、虾皮、猪骨、奶及奶制品等。

  ③富含铬、锰和碘的食物,肉类、肝脏、谷类是铬的良好来源;含锰较高的是硬果、豆类、全谷类等;海带和紫菜含碘丰富。

  ④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心肌功能有显著疗效。在各种食物中,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大枣、辣椒、山楂、苦瓜、金针菜、甘蓝、青蒜等;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P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新鲜蔬菜、奶、蛋、芝麻等。

  ⑤其它食物:如真菌类的蘑菇,粮谷类中的燕麦,海鱼,洋葱,豆类,榄油(茶油),酒类饮料中的葡萄酒,食品中的山楂等。这些功效食品保护心脏具有明显的作用,注意食用可起到保健心脏,预防心源性休克发作的作用。

07西医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常规方法

  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颇高,临床上应采取紧急维持生命功能的对症治疗,目前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常用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儿茶酚胺类

  常用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在低血压的情况下,肾上腺素可以提高血压和心脏指数。心源性休克时,应用低浓度(0.03~0.15mg/kg·min)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提高心肌血流量而改善心肌供氧。异丙肾上腺素虽可提高心排血量。多巴胺具有正性心力作用,用药后心率增加不明显,适合于明显的心动过速和末梢循环阻力低下的休克患者,有时往往与异丙肾上腺素并用。多巴酚丁胺(Dobutamin)是最近新发现的儿茶酚胺类药物,有与多巴胺相似的正性心力作用,用药后可使心脏指数提高,升压作用却很弱。

  2.强心甙

  在心源性休克时除特殊情况不应使用,因为洋地黄不能增加心源性休克时的心排血量,却可引起周围血管总阻力增加,反而减少心搏出量。还可诱发心律失常,因此只有在伴发快速性心律失常时方考虑应用。

  3.其他药物

  高血糖素、皮质激素、极化液对心源性休克均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疗效不确切。血管扩张剂对急性二尖瓣返流和室间隔穿孔时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有调整作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有选择地给于抗凝治疗,预防左心室内腔梗死部位的附壁血栓形成,并可防止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增大。此外,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内或周身采用溶血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的血供恢复,从而改善心室功能与消除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