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心脏 >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简介

相关问答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详情】

01心脏骤停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心脏骤停的原因包括缺氧、药物、肺栓塞等,其具体发病原因如下所述。

  1、缺氧。

  2、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他的电解质异常。

  3、低温/体温过高。

  4、低血容量。

  5、低血糖/高血糖。

  6、药物。

  7、心包填塞。

  8、肺栓塞。

  9、冠状血管栓塞。

  10、气胸、哮喘。

02心脏骤停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心脏骤停患者由于心脏呼吸骤停所导致的缺氧、二氧化化碳潴留及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机体各重要脏器细胞损伤后其功能尚未恢复,经常会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出现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紊乱,常出现休克、心律失常、脑水肿、肾功能不全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1、低血压和休克

  缺氧和二氧化化碳积聚可影响心肌功能;胸内心脏按压或心内穿刺注射药物次数过多,均影响心肌的功能,使心脏搏出量减少,以致引起低血压。心肺复苏患者的心泵功能变化,复苏早期心搏出量多数偏低,因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尚能代偿,但左心室每搏功指数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脏指数减少。

  2、心力衰竭

  心脏复跳的时间过长,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心脏的损害;在抢救中应用大量血管收缩药物,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相应增加心脏负担。加之心律失常、液体的输入过多、过快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都损伤心肌,增加心脏的负担易引起急性左心衰竭。

  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心肌缺氧性损害,严重的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复苏药物的影响,心室内注射时部分药物误入心肌内,过度低温等。由于以上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的应激性增加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呼吸功能不全

  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反射消失,气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清除,易引起肺不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同时痰液的吸入和胃内容物的反流,以及脱水、冬眠药物、低温与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导致肺部感染;故在复苏早期就可以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5、神经系统并发症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虽经初步复苏成功,但在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残率极高。可从局灶性到弥漫性脑损害,从暂时性到永久性损害,从轻度的功能障碍到不可逆性昏迷和死亡。所以,脑复苏不但要迅速改善和纠正脑缺血的即时影响,同时更应积极防治骤停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促使脑功能得以尽快地恢复。

  6、肾功能衰竭

  由于心脏骤停和低血压使肾脏血流量停止或减少,引起肾脏皮质缺血和肾血管收缩。当血压低于8.0kPa(60mmHg)时,肾小球滤过作用停止,并使血管紧张素和肾素活性上升,进一步引起肾血管收缩及肾缺血,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7、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

  在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易发生水与电解质的紊乱,多见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钠和低钠血症等。

  8、酸碱代谢失衡

  心脏骤停及复苏的过程中,组织酸中毒以及由此引起的酸血症是由于通气不足和缺氧代谢所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取决于心脏停搏时间的长短和CPR期间的血流水平。

  9、感染

  复苏后继发感染的原因不仅和病原菌的入侵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复苏的过程中,由于机体防御能力的削弱,病原菌乘虚而入,尤其一些在人体或环境中未被重视的非致病菌或弱度病菌却成了感染的重要病原。可出现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和其他感染等。

  10、消化系统并发症

  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后,微血管低氧区仍持续存在,低氧区激发和增强免疫反应,进而增加氧需求和氧摄取能力降低,引起低氧血症加重。由于肠黏膜组织脆弱,对缺氧耐受极差,容易遭受低灌注损伤。可出现肠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11、其他并发症

  高血糖症: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应激后,会出现血糖反应性升高;高淀粉酶血症:可能与心脏停搏后胰腺缺血、缺氧导致胰淀粉酶大量释放有关。

03心脏骤停有哪些典型症状

  心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快而表浅迅即转为呼吸停止;重度低血压,大血管不能测到脉搏,心音消失。数分钟内,组织缺氧,导致生命器官损害。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一、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属发生心原性猝死的亚群。

  二、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三、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1、心音消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

  5、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

  6、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

  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能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复苏成功率取决于:

  1、复苏开始的迟早。

  2、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

  3、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室颤、室速、心电机械分离抑或心室停顿)。

  4、在心脏骤停前患者的临床情况。

  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生物学死亡期

  从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头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头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的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塞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应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约30%左右。

 

04心脏骤停应该如何预防

  心脏骤停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进行预防,其具体预防措施如下所述

  一、心脏骤停发生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低,因此目前主要是对其积极预防急救干预(现场急救)主要在于加强普及社区公众的心肺复苏训练,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加强急救体系的建设,扩大急救网络以及缩短呼叫至到达现场的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猝死率

  二、加强对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的监控,遵循合理的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等猝死的诱因

  三、熟悉心脏骤停高危患者的识别,下列几种情况极易出现心脏骤停:
  
  1、既往有过原发性室颤史

  2、冠心病患者,曾有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史

  3、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6个月内,有室性期前收缩分级在Lown氏Ⅱ级以上,特别是伴有严重左室功能不全(EF<40%)或有明显心力衰竭者

  4、有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增加,尤其是伴晕厥者

  四、心脏骤停再发的预防 对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存活者,为预防潜在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再发,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无效,则新近开展的外科治疗或植入抗心动过速和抗心室颤动装置都可考虑


  


05心脏骤停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心脏骤停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其具体检查方法如下所述。

  一、意识突然丧失。

  二、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三、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血压侧不到,瞳孔散大,皮肤发绀。

  四、心电图表现:

  1、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

  2、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波,频率20~30次/min,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

  3、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心室颤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06心脏骤停病人的饮食宜忌

  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饮酒、高龄等。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枢。总体上说,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个体时候,它又是很脆弱的。

  当你青春年少时,心脏充满活力,似乎很少在意它会出现什么问题。步入中老年,许多压力直接冲向心脏。胸闷、心慌、绞痛等症状常常不约而至。于是,人们开始考虑如何为心脏减负。

  要真正预防心脏病,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年轻时就培养自我保健意识。有关资料显示,在40岁时开始预防,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50。如何呵护好你的心脏呢?

  1、控制情绪:少些激动,多些平和,好怒者心易衰。大喜大悲,都将直接触动心脏。

  2、选择膳食,少酒戒烟:烟酒过量,必是心脏一大杀手。要多吃一些利于软化血管的清淡食物。

  3、适当锻炼:掌握好运动量,既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又不可过累。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让心胸舒展开阔。

  4、充分休息:远离噪音过大的环境。不要参与刺激过强的游戏。日常要有心静时,进而得以放松身心。

  5、兼顾防治: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定期体检,及时了解心脏状况,积极控制血压与体重。

 

07西医治疗心脏骤停的常规方法

  心脏骤停首先要进行复苏,随后还要进行后期处理,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所述。

  一、初期与二期复苏

  1、恢复有效血循环

  (1)先拳击前胸2~3次,如无心跳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病人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4cm左右,频率70-80次/min。

  (2)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

  (3)肾上腺素(adrenaline):首先静注,如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近年主张用大剂量,可先用1mg,如无效可每3分钟重复并递增至一次3mg~5mg。有人研究:过大剂量(每次0.2mg/kg)可导致血压回升过高、心动过速、心肌氧耗增加,复苏后病死率增加,故提出以每次0.05-0.1mg/kg为宜。

  (4)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利多卡因(lidocaine)75~100mg、或溴苄胺(bretylium)250mg、或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100~200mg静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5)如心电监测是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0.5~1mg静注,3分钟后可重复。

  (6)如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

  (7)复苏20分钟仍无效,应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望。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

  (1)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

  (2)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病人鼻孔,如病人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病人胸部隆起为有效,每分钟吹气12-16次,人工呼吸要与胸外心脏按压以1:5或2:10交替施行。

  (3)吸氧。

  (4)15分钟仍不恢复自动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引起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

  过去常规早期大量使用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而现代主张使用原则是:宁迟勿早,宁少勿多,宁欠勿过。因为心脏骤停时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CO2蓄积,大量静注碳酸氢钠反可使组织CO2增加,血液过碱,使Hb氧合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抑制心肌和脑细胞功能,引起高钠、高渗状态,降低复苏成功率。所以当建立稳定血液循环及有效通气之前,最好不用。

  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二、复苏后期处理

  心脏骤停急救

  1、维持血液循环 心脏复苏后常有低血压或休克,应适当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维护血压在正常水平。

  2、维持有效通气功能 继续吸氧。如自主呼吸尚未恢复,可继续用人工呼吸机;如自主呼吸恢复但不健全稳定,可酌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山梗莱碱或回苏灵肌注或静滴;还要积极防治呼吸系统感染。

  3、心电监护 发现心律失常酌情处理。

  4、积极进行脑复苏 如心肺复苏时间较长,大脑功能会有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意识障碍,遗留智力与活动能力障碍,甚至形成植物人,因此脑复苏是后期的重点。

  (1)如意识障碍伴发热,应头部冰帽降温;如血压稳定还可人工冬眠,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静滴或肌注。

  (2)防治脑水肿:酌用脱水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白蛋白等。

  (3)改善脑细胞代谢药:如ATP、辅酶A、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

  (4)氧自由基清除剂。

  (5)高压氧舱治疗。

  5、保护肾功能 密切观察尿量及血肌酐,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要当机立断采取以下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 一手托病人颈后向上托,另一手按住病人前额向后稍推,使下颌上翘,头部后仰,有利于通气。做胸外心脏按压。让病人背垫一块硬板,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观察病人的瞳孔,若瞳孔缩小(是最灵敏、最有意义的生命征象),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2、针刺人中穴或手心的劳宫穴、足心涌泉穴,起到抢救作用。

  3、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4、头敷冰袋降温。

  5、急送医院救治。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