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心脏 >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简介

相关问答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往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并有急性及亚急性之分。但心内膜炎的病原体,除细菌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巴尔通体、衣原体及病毒等,并非仅由细菌所致。而以病程及疾病险恶程度划分的急性及亚急性,往往因治疗及并发症的出现使其互相转化,亦很难有确切的界限。急性原指毒力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发生于正常心脏,而亚急性多指毒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等,病程绵延超过6周,多发生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微生物的演变,以及心脏手术及介入疗法的广泛开展,使本病的临床表现已有所变化,两型已无明显界线。因此,目前通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详情】

01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主要有心脏原发病变、病原体和其他诱发因素三种。

  1、心脏的原发病变 92%的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均有原发心脏病变,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多见,约占78%,室间隔缺损最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他依次为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房间隔缺损等;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也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儿心脏病得以纠正、根治,但因此而留置在心腔内的装置或材料(如心内补片、人造心脏瓣等)是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易患因素。

  2、病原体 几乎所有种类的细菌均可导致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仍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但所占比例已显著下降,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显著增多,真菌性心内膜炎极少见。立克次体及病毒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甚罕见,少数情况下,感染性心内膜炎由一种以上的病原体引起,常见于人工瓣膜手术者。其他致病因素如长期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等。

  3、诱发因素 约1/3的患儿在病史中可找到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发因素为矫治牙病和扁桃体摘除术。近年来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性治疗、人工瓣膜置换、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也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其他诱发因素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等。

 

02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多急骤,有寒战、高热、盗汗及虚弱等全身症状,并发症以脓毒败血症为主。肝、肾、脾、脑深部软组织可发生脓肿,或并发肺炎、心包炎、脑膜炎、腹膜炎及骨髓炎等。栓塞现象较多见,病情进展急剧,可在数天或数周危及生命。如早期抢救,可在数周内恢复健康。心瓣膜损伤严重者,恢复后可遗留慢性心脏瓣膜病。

0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

  1、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不仅可以见到发热,而且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儿往往以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于掩盖了心内膜炎的症状。除发热外,患儿常伴有肺炎、肠炎、脓胸、皮肤感染、骨髓炎等。其心脏表现主要为心脏听诊杂音性质改变和产生新的杂音。其他症状则因栓塞累及脏器不同而见胸痛、咯血、头痛、偏瘫等。

  2、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患本病的小儿绝大多数均有原发心脏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多见,本病极少发生在正常心脏。所以临床上若遇有患儿原来存在心脏病,又见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发热,应高度警惕本病。此时应尽早、反复采取血培养标本,以明确诊断。

  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热是由感染所引发,所以若要有效的控制体温,必须首先控制感染。这也是本病的治疗关键所在。通常治疗本病主张及早大量给予抗生素,且应选择杀菌力强者联合用药,此外应加强护理,注意休息,注意饮食营养,必要时予输血等治疗。

04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极为重要有先天性或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防止齿龈炎、龋齿;预防感染;若施行口腔手术、扁桃体摘除术、心导管和心脏手术时,可于术前1~2h及术后48h内肌注青霉素80万U/d,或长效青霉素120万U一剂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静脉注射一次,然后改口服红霉素30mg/(kg●d),分4次服用,连续2天

 

05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全身多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尤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病原学的变化,临床表现更趋不典型。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1、血液检查 常见的血象为进行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性贫血与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当合并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严重心衰或缺氧造成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清球蛋白常常增多,甚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2、血培养 血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凡原因未明的发热,体温持续在1周以上,且原有心脏病者,均应积极反复多次进行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若血培养阳性,尚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3、尿液检查 尿常规有红细胞,发热期可出现蛋白尿。

  4、心电图 由于心肌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因此可能出现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提示房室瓣反流,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枝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均有报道,提示心肌化脓灶或炎性反应加重。

  5、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检出直径大于2mm以上的赘生物,因此对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很有帮助,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超声心动图还可动态观察赘生物大小,形态,活动和瓣膜功能状态,了解瓣膜损害程度,对决定是否做换瓣手术有参考价值,该检查还可发现原有的心脏病。

  6、CT检查 对怀疑有颅内病变者应及时做CT,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

06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饮食宜忌

  由于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殊性,所以患儿在饮食上一定要非常注意,下面是有关本病的饮食建议:

  一、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宜食:

  1、供给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

  2、防止感染发热可用绿豆、油菜、香椿、芋艿、地耳、苦瓜、百合、鲤鱼、马兰头、泥鳅等。

  3、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二、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忌食:

  1、饮食上要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

  3、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

  4、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

  5、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

  6、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烟酒等刺激物。

07西医治疗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规方法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总的原则是积极抗感染、加强支持疗法,但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必须先做几次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期对选用抗生素及剂量提供指导。

  一、抗生素 应用原则是早期、联合应用、剂量足、选用敏感的杀菌药,疗程要长。在具体应用时对不同的病原菌感染选用不同的抗生素:

  1、草绿色链球菌:首选青霉素G2000万U/d,分4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4~6周;加庆大霉素4~6mg/(kg·d),每8小时1次,疗程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

  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者选用青霉素G2000万U/d,加庆大霉素,用法同上;青霉素耐药才选用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或萘夫西林(新青霉素Ⅲ)200~300mg/(kg·d),分4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治疗不满意或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40~6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疗程6~8周。

  3、革兰阴性杆菌或大肠埃希杆菌: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300mg/(kg·d),分4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4~6周,或用头孢哌酮(头孢氧哌唑)或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三嗪)200mg/(kg·d),分4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4~6周,加用庆大霉素2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加用羟苄西林(羟苄青霉素)200~400mg/(kg·d),分4次,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

  4、真菌:应停用抗生素,选用两性霉素B0.1~0.25mg/(kg·d),以后每天逐渐增加至1mg/(kg·d),静脉滴注1次,可合用氟胞嘧啶50~150mg/(kg·d),分3~4次服用。

  5、病原菌不明或术后者:选用萘夫西林(新青霉素Ⅲ)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及庆大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或万古霉素。上述抗感染药物应连用4~8周,用至体温正常,栓塞现象消失,血象、血沉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后逐渐停药。

  二、一般治疗 包括细心护理,保证病人充足的热量供应,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也可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三、手术治疗 近年来早期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心脏赘生物和荇染的人造代用品清创、修复或置换损害的瓣膜,挽救了严重病人,提高了治愈率,手术指征:

  1、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中、重度心力衰竭。

  2、赘生物阻塞瓣膜口。

  3、反复发生栓塞。

  4、真菌感染。

  5、经最佳抗生素治疗无效。

  6、新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

  预后: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本病的病死率几乎为100%。经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来,近年病死率已下降为20%~25%。约有半数患儿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栓塞、肺栓塞、心脏瓣膜破坏、腱索断裂、动脉瘤形成等,残留严重瓣膜损伤者,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术。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