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颈部 > 颈肋畸形

颈肋畸形简介

相关问答

  在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中,约半数系因第7颈椎肋骨畸形或横突过长所致,在临床上不仅具有相应的特点,且治疗亦有异与其他原因所致者。

 

【详情】

01颈肋畸形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颈肋的形态各异,从病理解剖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完整型颈肋指具有较为典型的肋骨形态,前方以肋软骨与胸骨或第1肋骨相连结。一般见于第7颈椎,罕有发生于第6或第5颈椎者。

  2、半完整型颈肋与前者相似,惟其前方以软骨关节面与第1肋骨相连。

  3、不完全型颈肋其形态与肋骨相似,惟发育较短小,前方以纤维性束带与第1肋骨相连结。

  4、残留型颈肋指于第7颈椎横突外方仅有1.0cm左右长短的残留肋骨,其尖端多以纤维束带附着于第1肋骨上。

 

02颈肋畸形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颈肋畸形并发症包括手部发胀、拙笨感,桡动脉搏动减弱以及患肢酸胀感等,共占20%左右。主要应与引起臂丛及锁骨下动脉受压症状的各种疾患相鉴别包括各种血管疾患肩周炎、上肺沟肿瘤、腕管综合征乙醇(酒精)中毒及糖尿病等。如果颈肋引起锁骨下动脉受压,则可出现手部的肿胀、发冷、苍白及刺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手指发绀,甚至手指尖端坏疽样改变。

03颈肋畸形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一般特点

  1、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多发,亦有14岁即发病及50岁以后发病者。

  2、性别:女多于男,两者之比约为4∶1,此可能与女性发育较早,肩胛带下垂较多和参加家务劳动较频有关。

  3、侧别:右侧多于左侧,两者之比约为3∶1,右侧之所以多见,主要是由于一般人均为右利,右手劳动强度较大;此外,亦与右侧的臂丛距肋骨较近和锁骨下动脉略高等有关。

  4、职业:以体力劳动较多者容易发病。

  二、起病症状

  视病理解剖改变的程度,受压组织的部位及个体差异等不同,其起病症状亦不尽一致,其中多见的有:

  1、前臂尺侧及小指麻木感:最为多见,约占40%左右,主要因为臂丛下干受刺激引起尺神经症状之故。

  2、持物易落及手无力感:也较多见,约占30%左右,由于臂丛中构成正中神经的纤维受累而引起。

  3、小鱼际肌萎缩:亦因尺神经受波及所致,约占10%左右。

  4、其他:包括手部发胀,拙笨感,桡动脉搏动减弱以及患肢酸胀感等,共占20%左右。

  三、临床体征

  1、锁骨上窝饱满感:正常情况下,双侧锁骨上窝多呈对称性凹陷状,如有颈肋存在时,则可发现患侧(亦可为双侧)锁骨上窝消失,甚至略向上方隆起,呈饱满状。

  2、锁骨上窝加压试验阳性:即术者以手部大鱼际肌压迫患侧锁骨上窝,由于正好将臂丛神经干挤压于颈肋和前斜角肌之间,可引起疼痛及手臂麻木感,此即属阳性,尤以深吸气时为明显。

  3、肌肉萎缩:主要表现在手部的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前臂的尺侧肌群(当尺神经受累时),其次为正中神经支配的大鱼际肌,偶尔可发生于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等。

  4、手部缺血症状:如果颈肋引起锁骨下动脉受压,则可出现手部的肿胀,发冷,苍白及刺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手指发绀,甚至手指尖端坏疽样改变。

  5、Adson征:阳性具有诊断意义,但阴性时亦不能否定诊断,其检查方法为:患者端坐于凳上,做深呼吸,并维持在深吸气状态;嘱患者仰首,向对侧转头;检查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颏部),另手摸着桡动脉;之后,让患者用力回旋下颌,并与检查者的手对抗,此时如诱发或加重神经症状,或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则为阳性。

04颈肋畸形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病变发展及增强肩部肌力为主可行以下方式:

  1、减荷:减轻上肢负荷尽可能地避免用手臂持物,可以肩部负重取代之

  2、锻炼:增加肩部锻炼可利用体操肩部负载及按摩等来增加肩部肌力,尤其是对肩胛提肌的训练

  3、体位:在休息时,尤其是卧床情况下使患侧上肢置于上举过头位以缓解及对抗肩胛带的下垂作用

 

05颈肋畸形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一般临床特点以20岁以上的女性青年为多见,好发于右侧。

  2、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受累及血供受阻的手部症状。

  3、临床检查可根据锁骨上窝处的变异、压痛,以及加压试验Adson征的检查结果等作出初步判定。

  4、X线平片可清晰地显示长短不一的颈肋畸形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等。

 

06颈肋畸形病人的饮食宜忌

  颈肋畸形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均衡。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07西医治疗颈肋畸形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1、无症状者指在体检或做其他检查时发现有颈肋者,原则上勿需特别处理。

  2、症状较轻者以预防病变发展及增强肩部肌力为主。

  (1)减荷:减轻上肢负荷,尽可能地避免用手臂持物,可以肩部负重取代之。

  (2)锻炼:增加肩部锻炼,可利用体操、肩部负载及按摩等来增加肩部肌力,尤其是对肩胛提肌的训练。

  (3)体位:让患者在休息时,尤其是卧床情况下使患侧上肢置于上举过头位,以缓解及对抗肩胛带的下垂作用。

  3、症状持续者指症状明显、经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者,多需手术治疗。

  二、预后

  一般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症状,极少行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