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网友投稿

疾病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 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简介

相关问答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在生后或生后数日内发生内斜,因患儿父母很少在新生儿时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多见的是生后早期发现有斜视。因为患儿父母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双眼眼位情况,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有可能把双眼视轴平等的不稳定性,误认为是先天性内斜。此外在婴儿时期,由于鼻部尚未发育完善,多有内眦赘皮及假性斜视,也容易造成混淆。有些后天性调节性斜视,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发生,以上这些,都可引起诊断上的混乱。

【详情】

01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调节学说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

  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

  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02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最后间歇性内斜这视发展为恒定性内斜视,单眼注视,斜视眼发生弱视。屈光性调节内斜视,亦可合并其他眼肌异常,如垂直性偏斜及A-V征等。斜视的病人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功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

03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大多数先天性内斜视患者:第一眼位有交替注视,双眼视力相等,向两侧看时有交叉注视,即向右看时,左眼注视,向左看时,右眼注视,少数患者无交替性注视,斜视眼可发生弱视,弱视发生率约占40%,并且弱视程度很深,伴有旁中心注视。

  1、向右看时,左眼注视。

  2、向左看时,右眼注视。

  二、斜视角大:一般大于30△,约有50%患者超过50△,远近距离斜视角相等,且稳定,不受调节影响,偶见斜角在几个月内有明显改变,应该注意的,患儿两眼常常不能外展,但这不是双眼外展神经麻痹,而是继发于交叉注视的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偏斜度较大,且有弱视,但无交叉注视,此容易将有旁中心注视眼误认为是一侧外展神经麻痹,事实上,先天性单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是很少见的。

  先天性内斜也应与眼球后退综合征,Mobius综合征,外展神经麻痹来鉴别,其鉴别方法如下:

  1、将患儿头部固定于直立位,使患儿头部轻微地水平快速及缓慢转动,给迷路以刺激,尤其是水平半规管,瞬间可出现一细微的外展运动,发能密切观察,可以发现。

  2、将有交叉性注视的先天性内斜患儿,包括一眼数日,则另一眼可产生外展运动。

  3、牵引试验,在全身麻醉下,有交叉注视的先天性内斜患儿,牵引试验正常,外展时被动性阻力,如麻醉加深时,内斜视可以消失,并且可呈现外斜。

  三、常合并垂直性斜视:先天性内斜视患儿至2~3岁时,可出现分离性垂直性斜视,表现为非注视眼上转,外旋,注视眼下转,内旋;78%患者伴有下斜肌功能过强;还可见眼球震颤,为旋转性或水平性,震颤有时是隐性的,仅仅在遮盖一眼后出现,或在内收时眼震减轻,外展时眼震增加。

  四、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证明轻度,中度远视占90%,双眼屈光相近似,散光或近视也可存在。

  五、AC/A正常。

  六、①测量斜视角,由于婴幼儿不易做三棱镜遮盖试验,常用Hirschberg和Krimsky方法测量,令患儿注视灯光,用基底向外三棱镜看用多大度数能将角膜反光点映在角膜中央即为斜角;②散瞳验光;③较大儿童做知觉试验。

  先天性的斜视的临床特征是偏斜角大,斜视角稳定,伴有眼球运动异常,先天性内斜视可发生在全身正常小儿,也可发生在大脑麻痹和脑积水婴幼儿,发生在脑损伤患儿,其斜角多有变异随年龄增长,斜角可消失,偶有6月~1岁时,内斜视可以变为外斜。

04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应该如何预防

  斜视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异常先兆,3岁以上儿童要定期查眼,以便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专家建议,为防止儿童斜视、弱视的发生,要加强儿童眼睛保健,切实合理用眼,避免超负荷用眼

05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视力检查。
  2.眼底检查。
  3.测量斜视角,由于婴幼儿不易做三棱镜遮盖试验,常用Hirschberg和Krimsky方法测量,令患儿注视灯光,用基底向外三棱镜看用多大度数能将角膜反光点映在角膜中央即为斜角。
  4.散瞳验光。
  5.较大儿童做知觉试验。

06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病人的饮食宜忌

  1、银花菊花茶:银花50克,菊花50克,绿茶20克。上药混合共为粗末,用纱布分装成袋,每袋15克。每次1包,代茶饮用。可清凉解热、疏风明目。用于头眼胀痛、目睛红赤者。

  2、花生瓜子枣豆糕:花生米100克,南瓜子50克,红枣肉60克,黄豆粉30克,粳米粉250克,与枣肉共捣为泥,再调入些面粉,加适量油与水,调匀做糕,蒸熟,一日吃完。可补脾益气、养血明目,改善近视、视物模糊,心悸气短、体虚便秘等症状。

07西医治疗原发性非调节性内斜视的常规方法

  1、远视大于+2.00D应予以矫正。

  2、有弱视者,可用遮盖治疗。交替遮盖对少数弱视患者有效,对防止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无效,因为在婴儿时期,只有双眼正位,或至少10△以内斜视才能产生双眼单视。所以对先天性内斜视患儿早期,用交替遮盖数年,以后训练融合,再做手术是不对的。

  3、小于1.50D者可用强缩瞳剂,一日1次,共2~3周,当患儿≥6个月,并能交替注视时,可以考虑手术。

  4、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眼位,争论是何时,如何施行手术。Parks、Taylor、Costenbader主张手术应在6~12个月内进行,Parks认为在6~12月期间施行手术要比12~18月期间施行手术术后恢复融合功能的机会要我。vonNoorden、Jampolsky等人根据研究材料证明,先天性内斜视在1岁以后手术矫正眼位,可以获得两眼融合。他们认为,在2岁以前矫正眼位,获得双眼中心性融合的百分率不高于生后12~18月期间进行手术者。此外,他们的研究更进一步证明,若手术后应用眼镜矫正,即用三棱镜或负球镜以矫正术后残余斜度,则可明显增加双眼中心性融合率;约53%的患儿术后使用眼镜矫正,可获得双眼中心性融合,而单纯手术者则仅为6%。再者,小于1岁的患儿,在检查、诊断与精确测量方面都有一定困难,如果术前准备不充分,则术后更易发生过矫正或矫正不足,所以大多数眼科医师认为施行手术的最好时机应在生后12~18月期间进行。最迟不宜大于2周岁。Parks认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即使视轴平行,也不能有很好的立体视,只能获得周边融合,而无中心性融合,即所谓单眼注视综合征,此点亦很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内斜复发或变为外斜视。

  手术术式包括双眼内直肌后徙或内直肌后徙合并外直肌截腱。斜角50~75△做三条水平肌肉,斜角为70~90△可做双眼四条水平直肌,下斜肌功能过强,常行下斜肌后徙。对4岁以内小儿,矫正先天性内斜视在10△以内,再大一些儿童,可以欠矫15△,目的是幼儿恢复双眼视机会。年龄较大儿童则为美容矫正,若患者无双眼视,则术后数年将发生外斜,如残余15△内斜,则可推迟外斜发生。术后10~30年发生外斜,不是否定手术的理由,因为外斜亦可再次手术,先天性内斜视获得双眼单视,必须早期手术,才能保持双眼正位,先天性内斜视治疗以后,还可以发生调节性内斜视及弱视,所以患儿在术后5年内必须严密随访观察,并给予适当治疗。

相关文章

微信扫一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