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早期症状通常包括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快速缓解的方法一般有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调整饮食以及及时就医等。
1、腹痛
在疾病初期,患者常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这种疼痛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排便后疼痛可能暂时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2、腹泻
早期腹泻多为水样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转变为黏液脓血便。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每日可达数十次,严重时可能伴有肛门灼热感。
3、发热
多数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可达38-39℃。发热常与全身中毒症状同时出现,如乏力、头痛等,提示机体正在发生炎症反应。
4、里急后重
患者频繁出现便意,但排便时排出量少,且伴有肛门坠胀感。这种症状由直肠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可能造成严重不适。
5、黏液脓血便
典型表现为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呈现暗红色或鲜红色。这是肠黏膜溃疡出血、坏死组织脱落的表现,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6、补液治疗
轻症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按说明书比例配制饮用。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痢疾需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用药前应进行药敏试验,确保药物敏感性,完成全程治疗。
8、对症治疗
高热患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但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加重肠道出血。腹痛剧烈时可短暂使用山莨菪碱片缓解平滑肌痉挛。
9、调整饮食
急性期应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脂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10、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少尿等重症表现,需立即住院治疗。儿童及老年人病情变化快,更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中毒性痢疾。
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患病期间需隔离治疗,粪便应消毒处理。症状缓解后仍需遵医嘱完成抗菌疗程,避免转为慢性痢疾。日常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