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的形成可能与肝硬化、心力衰竭、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以及感染等原因有关。这些疾病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体液平衡,导致腹腔内液体积聚。
1、肝硬化
肝硬化是腹水最常见的病因。肝脏病变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受阻,同时肝功能减退使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渗入腹腔。患者常伴有黄疸、脾大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配合人血白蛋白输注。
2、心力衰竭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力升高,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液体渗出至腹腔。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症状,治疗需使用地高辛、沙库巴曲缬沙坦等药物改善心功能,必要时进行限盐、吸氧等支持治疗。
3、恶性肿瘤
肝癌、卵巢癌等肿瘤转移至腹膜时,可能刺激腹腔产生渗出液或阻塞淋巴回流。此类腹水多为血性或乳糜状,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如顺铂、紫杉醇)或靶向药物,部分患者需腹腔穿刺引流。
4、低蛋白血症
严重营养不良或肾病综合征导致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时,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不足,液体外渗形成腹水。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水肿,治疗需补充白蛋白,同时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并针对原发病进行营养支持或免疫抑制治疗。
5、感染
结核性腹膜炎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引起炎性渗出。患者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水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治疗需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或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同时进行腹腔引流。
若出现腹胀、腹部膨隆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完善腹部超声、腹水生化等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制定方案,避免自行使用利尿剂以免掩盖病情。日常需注意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