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对骨骼系统的作用主要包括评估骨髓病变、显示关节结构、检测软组织肿瘤、评估隐匿性骨折以及诊断骨感染和炎症等。该检查可为骨骼系统疾病提供多方位影像学依据,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1、评估骨髓病变
磁共振成像对骨髓内水分变化敏感,能清晰显示骨髓水肿、出血或脂肪浸润等异常改变。例如在骨髓炎或转移性肿瘤中,可观察到骨髓信号异常及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2、显示关节结构
该技术能多平面成像并区分软骨、滑膜及韧带等结构。对于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或关节腔积液等病变,磁共振成像可准确显示损伤部位和程度,为关节镜手术提供定位依据。
3、检测软组织肿瘤
利用不同序列可区分肌肉、脂肪及血管成分,明确肿瘤边界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脂肪瘤、血管瘤或神经鞘瘤等占位性病变,磁共振成像能辅助判断肿瘤性质。
4、评估隐匿性骨折
对于X线或CT检查难以发现的骨小梁断裂,磁共振成像通过骨髓水肿信号改变可及时识别。在应力性骨折或骨挫伤中,该检查可避免漏诊并指导制动治疗。
5、诊断骨感染和炎症
磁共振成像可显示骨髓炎早期的骨髓水肿和骨膜反应,同时能发现周围软组织脓肿形成。在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炎症中,可评估骶髂关节软骨破坏程度。
磁共振成像检查需根据临床需求选择,部分体内金属植入者需提前告知医生。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必要时需进行增强扫描或病理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