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修复后可能伴随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牙齿敏感、继发龋齿、牙龈炎症、修复体脱落或损坏以及咬合不适等。具体表现因人而异,需根据修复方式和个体情况判断。
1、牙齿敏感
修复过程中可能对牙体组织造成机械或化学刺激,导致牙本质暴露。患者常表现为冷热刺激敏感,尤其是使用复合树脂或金属材料时,牙髓可能因操作产热出现短暂性敏感。多数症状在1-2周内自行缓解,若持续加重需排查牙髓炎风险。
2、继发龋齿
修复体与牙体边缘若存在微渗漏,食物残渣和细菌易在此处堆积。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充填修复病例在5年内发生继发龋。常见于窝洞预备不足、材料收缩或粘接失败的情况,需通过X线片定期检查边缘密合度。
3、牙龈炎症
修复体边缘不光滑或存在悬突时,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研究发现全冠修复后约20%患者出现牙龈红肿,多因修复体边缘位置过深(超过龈下0.5mm)或形态不良所致。长期刺激可能发展为牙周炎,需及时调磨修整修复体外形。
4、修复体脱落或损坏
全瓷冠的五年存活率约90%,而复合树脂充填体的脱落率可达30%。咬硬物、夜磨牙习惯或粘接剂老化是常见诱因。后牙区大面积修复体更易发生折裂,前牙贴面可能因外力撞击出现崩瓷。
5、咬合不适
约8%患者在修复后出现咬合高点,表现为咀嚼疼痛或颞下颌关节不适。数字化咬合分析显示,修复体高度误差超过200μm即可引发症状。需在戴冠后24-48小时内进行咬合纸测试和调磨,避免长期咬合创伤导致牙根吸收。
进行牙齿修复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保持口腔卫生,使用牙线清洁修复体边缘。出现持续疼痛、修复体松动或牙龈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复诊。修复后每6个月进行专业检查,通过探诊和影像学评估修复体状态,早发现早处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