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血液内科

中性粒细胞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参与抗感染和炎症反应。其形态特征为胞质中含有中性颗粒,细胞核呈分叶状,因此也称为多形核白细胞。

1、形态结构

中性粒细胞的直径约为10-12微米,细胞核通常分为2-5叶,胞质内含有两种颗粒。嗜天青颗粒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水解酶等杀菌物质,特异性颗粒则含有溶菌酶、胶原酶等成分。这种特殊的颗粒结构为其免疫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2、功能作用

作为先天免疫的核心效应细胞,中性粒细胞通过趋化作用快速迁移至感染部位。其吞噬功能可清除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吞噬后通过释放活性氧物质和抗菌蛋白杀灭微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还能通过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捕获病原体,这种网状结构由DNA骨架和抗菌蛋白构成。

3、生成与寿命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经历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等阶段,最终分化为成熟中性粒细胞。健康成人每天约产生1×10^11个中性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存活6-10小时后迁移至组织,在炎症部位存活1-2天。机体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调控其生成和释放。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中性粒细胞正常功能。当体检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时,建议及时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应避免擅自服用可能影响白细胞的药物,特别是某些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