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害,导致肝脏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急剧恶化,常伴随凝血功能障碍、黄疸等症状。其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属于临床急危重症。
1、病因
肝衰竭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以及代谢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毒蕈中毒等可直接损伤肝细胞;遗传性代谢疾病如Wilson病也会引发肝功能衰竭。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循环障碍等也可能导致肝衰竭。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巩膜黄染、腹胀、意识障碍等。患者常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升高,严重时可能发生肝性脑病,表现为性格改变、扑翼样震颤。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3、治疗方法
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综合措施。急性期需进行血浆置换、人工肝支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病毒性肝炎患者需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终末期患者需考虑肝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日常需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若出现皮肤黄染、异常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评估。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通过营养支持改善机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