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术、控制心室率以及抗凝治疗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若发作频繁或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评估。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基础治疗方式,例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恢复窦性心律。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
2、电复律治疗
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药物无效的患者,可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该方法通过体外电击使心脏瞬间除极,帮助窦房结重新主导心律,通常在心电监护及麻醉下完成。
3、导管消融术
通过股静脉将导管送至心脏,利用射频能量隔离肺静脉异常电活动。该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可实现根治效果,术后3个月空白期内需密切随访,避免复发。
4、控制心室率
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可将心室率控制在60-100次/分。该策略适用于永久性房颤患者,需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5、抗凝治疗
无论采取何种节律控制方案,均需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抗凝药物。该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但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建议患者日常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诱发因素,规律监测脉搏和血压。治疗期间应每3-6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抗凝药物使用期间需特别注意预防出血风险。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心内科医生根据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制定,切勿自行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