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与痰湿是中医理论中两种不同的病理概念,主要区别体现在形成机制、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等方面。
1、形成原因
痰饮多因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既可因外感寒湿诱发,也可由内伤饮食所致。痰湿则主要因脾虚失运,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聚湿生痰,与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密切相关。
2、形态性质
痰饮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饮,前者如咳吐痰液,质地或稠或稀;后者指体内停聚的清稀水饮,常积于胸腹、肠胃。痰湿是痰与湿邪胶着形成的病理产物,质地黏腻,易阻滞气机。
3、致病特点
痰饮致病范围较广,可随气机升降流窜全身,如痰蒙清窍可致眩晕,饮停胸胁引发咳喘胸痛。痰湿则以困阻脾胃为主,常见头身困重、口中黏腻、大便黏滞等症状,且病情缠绵难愈。
4、临床表现
痰饮可见咳痰、胸闷、水肿、肠鸣漉漉等症,舌苔多白滑或厚腻。痰湿常伴见肥胖、皮肤油腻、脘痞纳呆,舌象多为舌体胖大、苔白厚腻。
5、治疗原则
痰饮需分型论治,如温阳化饮、宣肺涤痰等,方剂可选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痰湿则以健脾燥湿为主,常用二陈汤、平胃散等,并需配合饮食调节。
日常应注意避免生冷油腻饮食,适当运动以助气化。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到中医科就诊,通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切勿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