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对内脏器官的统称;其中,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这些器官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各有不同的功能,需注意维护其正常运作。
一、五脏的功能
1.心主血脉与藏神。心推动血液运行以滋养全身,同时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失眠、心悸可能与心功能异常有关。
2.肝负责疏泄和藏血。肝调节气机通畅,影响情绪及消化功能;还能储存血液,参与月经周期等生理活动。
3.脾主运化与统血。脾负责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同时维持血液在脉内运行,防止出血。
4.肺司呼吸、主气。肺通过呼吸调节全身气机,并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外感病邪易从肺入侵。
5.肾藏精、主水。肾储存先天之精,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并调节水液代谢,如尿频或水肿可能与肾有关。
二、六腑的功能
1.胃受纳与腐熟水谷。胃初步消化食物,若功能失调可能出现胃胀、反酸等症状。
2.小肠分清泌浊。小肠将食物中的营养吸收,残渣传输至大肠,异常时易出现腹泻或营养吸收障碍。
3.大肠传导糟粕。负责形成并排出粪便,便秘或腹泻常反映大肠功能异常。
4.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协助消化脂肪,胆气不畅可引发胁痛、口苦。
5.膀胱贮尿和排尿。膀胱气化失常可能导致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
6.三焦通行元气与水液。作为气机和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功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协调。
三、注意事项
需注意中医脏腑概念与现代解剖学器官并非完全对应。若出现胸闷、腹痛、排尿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自行诊断延误病情。日常可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维护脏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