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直肠的给药方式,常见方法包括栓剂、灌肠剂以及保留灌肠等,适用于局部或全身治疗,但需注意操作规范。
一、常见方法
1.栓剂将固体药物制成栓剂,经肛门置入直肠下端,通过体温融化后释放药物成分。常用于退热、镇痛或局部抗炎,如对乙酰氨基酚栓、痔疮栓等。
2.灌肠剂通过灌肠器将液体药物注入直肠,分为清洁灌肠和治疗性灌肠。清洁灌肠多用于术前肠道准备,治疗性灌肠可用于缓解便秘或局部给药。
3.保留灌肠将药液缓慢注入直肠并保留较长时间,使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常用于炎症性肠病或需全身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灌肠液。
二、适用场景
1.局部治疗如痔疮、直肠炎等疾病,可直接在病变部位起效,减少全身副作用。
2.全身治疗适用于无法口服或需快速吸收的情况,如儿童发热时使用退热栓。
3.特殊人群吞咽困难患者或昏迷患者可通过直肠给药避免呛咳风险。
三、注意事项
1.操作规范给药前需清洁肛门,栓剂应推入直肠约2-3厘米,灌肠时需控制流速和药量。
2.药物选择避免使用刺激性成分,部分药物可能因肝脏首过效应影响疗效。
3.异常处理若出现肛门疼痛、出血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自行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吸收不完全或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