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阳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科

阴阳失调是怎么回事?

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人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的状态,可能与先天体质、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作息紊乱或久病耗损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中医辨证进行调理。

一、原因

1.体质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可能导致阴液亏虚或阳气不足。例如阳虚体质者常出现畏寒肢冷,阴虚体质者多见五心烦热。

2.情志失调

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会影响肝气疏泄。

3.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损伤脾阳,嗜食辛辣耗损胃阴,长期偏食可打破脾胃运化的阴阳平衡。

4.作息失常

熬夜过度消耗阴血,昼寝过多遏制阳气升发,昼夜节律紊乱会破坏营卫之气的运行规律。

5.疾病影响

慢性发热性疾病易耗伤阴津,久病卧床可致阳气虚衰,如肺结核患者常见阴虚火旺证候。

二、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

根据证型选用四君子汤补气、六味地黄丸滋阴、金匮肾气丸温阳等,需经中医师脉诊后调配。

2.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穴调脾胃、三阴交滋阴、关元培补元气等穴位,配合艾灸可温通经络。

3.饮食调养

阴虚者宜食银耳、百合,阳虚者可食用羊肉、核桃,注意寒热属性搭配。

4.情志调节

通过五音疗法、八段锦等疏解肝郁,避免暴怒、过喜等极端情绪。

5.作息调整

遵循子午流注规律,建议亥时(21-23点)入睡以养三焦经,卯时(5-7点)适当活动升发阳气。

三、注意事项

1.避免自行服用壮阳或清热药物,错误用药可能加重阴阳偏颇。

2.冬季进补需辨明体质,阴虚火旺者不宜过度温补。

3.出现持续盗汗、畏寒、失眠等明显症状时,建议至正规中医院进行脉诊和舌诊。

4.调理期间忌食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保持适度运动但避免大汗伤津。

5.中医调理需坚持3个月以上月经周期或季节转换周期,才能有效调整体质状态。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