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肿块以及贫血等症状。具体表现因肿瘤位置、大小及病情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
1、排便习惯改变
肿瘤刺激肠壁或导致肠腔狭窄时,常引发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患者可能感觉排便不尽或粪便变细,每日排便次数可达3-5次,严重时可能伴随里急后重感。
2、腹痛
约60%-70%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多位于左下腹。疼痛可能因肿瘤引发肠梗阻而加重,进食后疼痛加剧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夜间疼痛影响睡眠。
3、便血
肿瘤表面破溃会导致间断性便血,血液多呈暗红色并与粪便混合。每日出血量可能达到5-10ml,长期慢性失血可能使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降至80g/L以下。
4、腹部肿块
约40%患者在左下腹可触及质地坚硬的包块,肿块位置相对固定,按压时可能引发疼痛。肿瘤直径超过3cm时更易被触及,且可能伴随局部压痛。
5、全身症状
包括进行性消瘦(体重每月下降超过5%)、乏力及面色苍白等。癌热通常表现为低热,体温多维持在37.5-38℃之间,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肠镜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5岁开始定期检查。确诊患者应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