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肛门是消化道的末端,由肛管、齿状线、括约肌和肛垫等结构组成,主要负责控制排便和维持肠道内容物不外溢。其结构精密,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配合。
1、肛管
肛管是连接直肠与体外的管道,长约3-4厘米。内层为黏膜组织,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肛管上段黏膜形成纵行皱襞,称为肛柱,有助于保持肛管闭合状态。肛管下段皮肤与体表皮肤相连,含有汗腺和皮脂腺。
2、齿状线
位于肛管中段,呈锯齿状分界线。此线以上的黏膜受内脏神经支配,对疼痛不敏感;线以下皮肤由躯体神经支配,痛觉敏锐。齿状线还是静脉回流的分水岭,与痔疮的形成密切相关。
3、括约肌
包括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内括约肌由平滑肌构成,呈环状收缩状态,不受意识控制;外括约肌为横纹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三层,可自主收缩控制排便。两者协同作用形成肛管高压区,维持肛门自制功能。
4、肛垫
位于肛管黏膜下层,由血管丛、结缔组织和Treitz肌组成。正常肛垫呈三叶状结构,可缓冲排便压力,协助精细控便。若发生病理性肥大则可能形成痔疮。
该结构中的血管网包括直肠上、中、下静脉丛,神经分布涉及阴部神经和自主神经。日常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久坐久蹲。若出现出血、疼痛或肿物脱出等症状,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检查,排除肛裂、痔疮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