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用物、连接导联、调整参数、监测观察及结束步骤等环节,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规范操作。具体流程需根据患者病情及设备类型进行适当调整。
1、准备用物
操作前需准备心电图监护仪、导联线、电极片、酒精棉球等物品。检查设备电量充足,导联线无破损,电极片有效期及黏性正常。同时评估患者皮肤状况,避开破损、炎症或毛发过多区域。
2、连接导联
常规采用5导联系统时,将白色电极置于右锁骨下,黑色电极置于左锁骨下,红色电极置于左肋缘,绿色电极置于右肋缘,棕色电极置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粘贴前需用酒精棉球清洁皮肤,确保电极片与皮肤充分接触。
3、调整参数
开机后选择成人或儿童模式,调整走纸速度为25mm/s,设定心率报警范围为60-100次/分。根据波形质量调节滤波模式,若存在肌电干扰可启用肌电滤波,交流电干扰时启动50Hz陷波。
4、监测观察
持续监测心率、心律、ST段变化等参数,注意识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图形。每小时记录1次生命体征,更换电极片时应观察皮肤情况。出现报警需立即确认是否为真实病情变化。
5、结束步骤
监护结束后按顺序关闭设备电源,轻柔移除电极片并用温水清洁皮肤。整理导联线时避免缠绕,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标准丢弃使用过的电极片等物品。
进行心电监护时需注意电极片每24小时更换位置,避免皮肤过敏。监护过程中要远离高频电器设备,防止信号干扰。发现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ST段抬高或压低等危急值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留存心电图记录。操作全程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医院感染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