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原穴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通常所说的五大原穴包括合谷穴、太冲穴、太渊穴、太白穴以及神门穴,常用于调节脏腑功能。
1、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穴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及面部疾患。现代研究显示,刺激合谷穴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2、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属足厥阴肝经。作为肝经原穴,具有平肝熄风、疏肝理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病症。研究表明其可通过调节脑血流改善偏头痛。
3、太渊穴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为手太阴肺经原穴。该穴能宣肺平喘、通调血脉,适用于咳嗽、气喘、胸痛等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发现其可增强肺通气功能。
4、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作为脾经原穴,具有健脾化湿、调理胃肠的作用,常用于腹胀、腹泻、体重异常等消化系统病症。实验证实其可调节胃肠蠕动。
5、神门穴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属手少阴心经原穴。此穴可宁心安神、清心泻火,主治失眠、心悸、健忘等心神不宁症状。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
这些原穴的临床应用需根据个体体质辨证选用。日常可通过轻柔按压或艾灸刺激穴位,但需注意穴位定位准确性。若用于疾病治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针灸操作,避免自行不当刺激引发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