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龙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疾病。其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中危急生命的情况之一。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最终堵塞血管。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此外,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可能增加心脏负荷,促使斑块不稳定,从而诱发急性事件。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伴随出汗、恶心、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或休克。

诊断心肌梗死需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酶谱检测。心电图可显示ST段抬高或压低、病理性Q波等特征;血液检查中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显著升高。治疗需争分夺秒,早期再灌注是关键,包括药物溶栓(如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同时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凝剂(如肝素)以及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如硝酸甘油)。

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戒烟限酒并保持适度运动。若出现持续胸痛超过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延误最佳救治时间。治疗后需长期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预防再梗死。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