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注射部位、进针角度、药物吸收速度以及用途等方面。两者在操作方式和适用场景上存在明显差异,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1、注射部位不同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层,常见部位包括上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前侧或腹部;皮内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通常选择前臂掌侧下1/3处,该区域皮肤较薄且便于观察反应。
2、进针角度不同
皮下注射需将针头与皮肤呈30-40度角刺入,进针深度约1.5-2厘米;皮内注射要求针头几乎平行贴住皮肤表面,以5-15度角刺入,进针深度不超过0.5厘米,注射后会形成明显皮丘。
3、药物吸收速度不同
皮下组织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和毛细血管网,药物吸收速度中等,通常需要15-30分钟起效;皮内注射部位血管分布较少,药物吸收速度最慢,主要用于过敏原测试、疫苗接种前的皮试等诊断性操作。
4、适用药物类型不同
皮下注射适用于小剂量、刺激性小的药物,如胰岛素、疫苗、生长激素等;皮内注射多用于诊断性药物,如结核菌素试验、青霉素皮试等,注射量通常不超过0.1毫升。
进行注射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根据治疗目的选择正确注射方式。若需长期注射(如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建议定期更换注射部位以避免脂肪增生。对于皮内注射后出现的局部红肿、硬结等反应,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