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降低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疾病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病理性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生理性原因
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相对减少,月经失血过多也可能引起暂时性降低。此类情况一般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或遵医嘱补充铁剂即可改善。
2、缺铁性贫血
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多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导致。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硫酸亚铁缓释片和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
3、巨幼细胞性贫血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红细胞成熟,常见于长期素食者或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通过口服叶酸片、维生素B12片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
4、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导致贫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同时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药物治疗。
5、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需进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促造血药物(如司坦唑醇片),严重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若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细胞学等检查。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孕妇及儿童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剂型,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