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的性味归经根据其炮制方式不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白芍和赤芍两种。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二者虽同属芍药,但功效侧重不同。
1、白芍性味归经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主入肝、脾经。其酸味能收敛肝阴,苦寒可清热养血,常用于调理肝血不足、月经不调等。中医理论中,白芍具有柔肝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胁痛、腹痛及四肢挛急疼痛,如经典方剂芍药甘草汤便以此为主药。
2、赤芍性味归经
赤芍性微寒,味苦,专入肝经。其苦寒之性较白芍更甚,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临床多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或瘀血阻滞导致的痛经、跌打损伤。赤芍还能清肝火,对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证候有改善作用。
3、二者区别与应用
白芍偏重养血柔肝,赤芍侧重活血散瘀。如血虚兼有瘀滞者,常将二者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赤芍,而白芍不宜与藜芦同用,避免十八反禁忌。
使用芍药前需根据体质和证型辨证选择,血虚有热者适合白芍,血瘀热盛者宜用赤芍。具体用药需结合其他药材配伍,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剂量调整和药物搭配,避免自行用药引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