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脾经穴位包括哪些

脾经穴位共有21个,主要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三阴交等,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这些穴位分布于足部、下肢及胸腹部,具有调节脾脏功能的作用。

1、隐白穴

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此穴常用于调理月经过多、腹胀等症,可通过艾灸或点按刺激,具有健脾止血的功效。日常按压时以局部酸胀感为宜。

2、公孙穴

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处。该穴是脾经络穴,能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常与内关穴配伍使用。针刺时需注意避开血管,深度控制在0.5-0.8寸。

3、三阴交穴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作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治疗月经不调、失眠及下肢水肿,孕妇慎用。日常保健可用拇指按揉3-5分钟。

日常按摩这些穴位时应注意力度适中,使用指腹垂直按压效果更佳。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个穴位持续2-3分钟。若出现局部红肿或疼痛加重,应立即停止并咨询中医师。进行针灸治疗时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严格消毒操作以避免感染风险。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