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同时可能伴随全身性反应,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或神经系统症状。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与致病菌类型及感染程度相关。
1、腹痛腹泻
细菌产生的毒素或病原体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肠蠕动加快、肠道痉挛,出现阵发性绞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部分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出现血便,每日排便可达十余次。
2、恶心呕吐
摄入受污染食物后,毒素刺激胃黏膜神经反射,引发频繁恶心,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引发的呕吐可能在进食后2-4小时内剧烈发作,常呈喷射状。
3、发热寒战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侵袭性病原体侵入血液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体温可升至38-40℃,伴有畏寒、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
4、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持续呕吐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重症可能出现眼窝凹陷、四肢冰凉等循环衰竭征兆,儿童及老年人更易出现低钾血症。
5、神经系统症状
肉毒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可能引起复视、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神经麻痹症状,潜伏期通常为12-36小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高热或神经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建议饮用含电解质的补液盐,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注意食物加工时的生熟分离,海鲜及肉类需彻底加热,剩菜冷藏不宜超过24小时。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出现相关症状应优先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