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多壮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血小板块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感染、药物影响、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脾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当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值时,建议及时就诊明确具体原因。

1、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例如登革热、败血症等疾病会引发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皮下瘀斑等症状,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遵医嘱使用更昔洛韦胶囊、头孢克肟片等药物。

2、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或部分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可能抑制骨髓造血或引发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这种情况下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

3、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血小板生成障碍。这类患者常伴随贫血、出血倾向,需进行化疗或骨髓移植,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加速血小板破坏。治疗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球蛋白或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免疫调节药物。

5、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引起的脾脏肿大会导致血小板在脾脏过度滞留。此类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严重时可考虑脾脏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严重出血风险,建议发现血小板持续降低时及时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禁止擅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所有治疗方案应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