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根据发生机制不同,一般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四种类型,具体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异常应答。
1、Ⅰ型变态反应
主要由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当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抗体会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时,会与细胞表面的IgE交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发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症状,通常在接触后数分钟内出现。
2、Ⅱ型变态反应
属于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gG或IgM抗体直接与细胞表面抗原(如血型抗原、药物修饰的自身抗原)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促进吞噬细胞杀伤或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导致细胞溶解破坏。常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典型表现为红细胞破裂引发的溶血性贫血。
3、Ⅲ型变态反应
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抗原与抗体(主要为IgG)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浸润引发炎症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均属此类,通常在接触抗原后数小时至数日出现组织损伤。
4、Ⅳ型变态反应
属于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或直接杀伤靶细胞,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和损伤。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是该类型的典型表现,反应通常在24-72小时后达到高峰。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不同分型的治疗原则存在差异。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由医生通过特异性IgE检测、斑贴试验等检查明确分型,并制定个体化抗组胺治疗、免疫调节或脱敏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