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通常与采样操作不当、检测时机不合适、产品性能差异以及个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若存在感染风险或相关症状,建议结合核酸检测确认。
1、采样操作不当
抗原检测对采样规范性要求较高。若鼻拭子未在鼻腔内旋转足够时间,或未采集到足够的分泌物样本,可能导致病毒载量不足而出现假阴性。正确方法是将拭子深入鼻咽部约1.5厘米,贴着鼻腔内壁旋转4-5圈,停留时间不少于15秒。
2、检测时机不合适
感染初期病毒载量未达检测阈值时易出现假阴性。研究表明,感染后48小时内检测阳性率约38.1%,第3-5天阳性率升至80.2%。恢复期病毒载量下降至试剂盒检测下限时,抗原检测可能转阴而核酸检测仍呈阳性。
3、产品性能差异
不同品牌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存在差异。欧盟标准要求试剂灵敏度≥90%,但实际应用中部分产品对低病毒载量样本(Ct值>25)的检测准确率可能下降至60%以下。存储温度不当或过期试剂也会影响检测性能。
4、个体免疫差异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毒复制能力较弱,可能出现病毒载量波动。英国研究显示,HIV感染者抗原检测假阴性率比健康人群高3.2倍。某些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核衣壳蛋白突变可能影响抗原抗体结合效率。
对于有明确流行病学史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者,建议间隔24小时重复检测。若抗原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检测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开封后试剂需在1小时内使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出现症状后,即使抗原阴性也应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