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异常反应,多见于婴幼儿。当摄入牛奶或乳制品后,免疫系统误将牛奶蛋白识别为有害物质,引发过敏症状,可能累及皮肤、消化道或呼吸系统。
1、免疫反应机制
牛奶蛋白过敏属于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IgE介导型通常在摄入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如荨麻疹、面部肿胀;非IgE介导型可能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生,表现为腹泻、血便等消化道症状。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主要过敏原。
2、典型症状表现
皮肤症状包括湿疹、瘙痒性皮疹;消化道症状有呕吐、腹泻、肠痉挛;呼吸系统可能伴随喘息、流涕。重度过敏反应可能引发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需紧急处理。
3、诊断与鉴别方法
需结合喂养史、症状观察及医学检测。食物激发试验是确诊金标准,但需在医疗机构监护下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和皮肤点刺试验有助于辅助诊断,需与乳糖不耐受区分。
4、管理与治疗措施
严格回避牛奶及乳制品是核心措施。母乳喂养儿母亲需进行饮食回避,配方奶喂养儿应选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严重急性反应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出现疑似过敏症状应及时就诊儿科或过敏专科,通过规范诊断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家长需注意食品标签成分,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尝试牛奶蛋白耐受训练,多数患儿3-5岁后可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