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飞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感染科

血吸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因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或皮肤破损时接触疫水导致。当人体接触疫水后,尾蚴可侵入皮肤并引发感染。

1、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

血吸虫尾蚴通常存在于受污染的河流、湖泊等水源中。当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疫水时,尾蚴可在数秒内穿透皮肤进入体内,随后发育为成虫并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此类接触常见于游泳、捕鱼或涉水作业等行为。

2、饮用被污染的生水

若饮用的生水含有尾蚴,尾蚴可通过口腔或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尾蚴在肠道内发育后可能移行至肝脏或肠道血管。

3、皮肤破损时接触疫水

当皮肤存在伤口或擦伤时接触疫水,尾蚴更易通过破损处侵入。此类感染途径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重,并加速虫体在体内的迁移过程。

血吸虫病确诊后,通常需遵医嘱使用吡喹酮片、青蒿琥酯片、奥沙尼喹胶囊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若出现发热、肝区疼痛或血便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感染科就诊,通过粪便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疫水,饮用煮沸后的安全水源,疫区居民需配合开展灭螺等防控措施。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