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简称,属于一种继发于多种疾病的凝血功能异常综合征。其发生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微血栓广泛形成以及凝血因子大量消耗有关,可能引发出血、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
1、常见病因
DIC通常继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创伤或产科并发症等疾病。例如,脓毒症会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激活凝血系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释放促凝物质,直接诱发凝血异常;严重外伤或胎盘早剥时,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也可能启动凝血过程。
2、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穿刺点渗血等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或颅内出血。同时由于微循环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少尿、呼吸困难等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血压下降、肢端发凉等休克表现。
3、诊断与治疗
诊断需结合血小板计数下降、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等实验室指标,并评估原发疾病情况。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切除肿瘤等原发病,同时根据病情使用肝素抗凝或补充凝血因子。重症患者可能需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DIC属于临床急重症,病情进展迅速且个体差异较大。若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并出现异常出血或多器官功能异常,应立即就医完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由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止血或抗凝药物。